信報專欄 | May 6th, 2010 |

2010年 5月6日 刊 《信報》專業眼

熊子弦

公共專業聯盟

www.procommons.org.hk

到了今年七一,在一如以往七年的遊行人潮抗議聲中特首曾蔭權餘下的任期只剩下兩年,步入夕陽政府階段趁此時機,本智庫將連續兩個月就當前管治問題作分希望現任政府能知所改善,也希望有志角逐下屆特首的人士引以為

曾蔭 權政府的管治成績如何? 看看市民對曾蔭權的支持度自2008年以來長期在低位徘徊,近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民意調查顯示,高達四分之一的市民同意用激烈手法要求政府回應訴求。這不單反映政府管治失敗顯示民怨已達警戒線

不見社會政策願景

政 府財政收支是落實改善民生、發展經濟等政策的重要手段,而公共財政管理的原則及財政是否管理得宜,是政府管治水平的重要表徵。觀乎曾蔭權上任以來特區政府財政運用的表現,在營運開支封套制度的影響下,加上社會政策短視,財政工作實際上已淪為財務管理。

特區政府的理財策略,主要受兩方面的影響。其一是基本法規定特區政府必須審慎理財,對此特區政府奉為最高指導原則;其二是承襲自殖民地時代的 方針及手法,例如不輕易增加經常性開支、力求收支平衡等。曾蔭權政府片面強調審慎理財及政府財政收支平衡的重要性具有駕性,使之時而成為政府施政的「緊箍咒」時而成為擋箭牌,排斥其他政策目標實質作用是要掩飾其欠缺進步的社會目標及願景的事實。

仁愛關懷嘴邊

過去幾年的施政報告及財政預算案中建立仁愛關懷社會的說法放在顯眼的位置,市民批評政府涼薄之聲不絕於耳。原因在於政府完全沒有展示救黎民於水的承擔,甚至反過來對弱勢階層斤斤計較。最明顯的例子是曾蔭權一面承諾把長者生果金增至每月一千元,另一方面卻要加入資產審查制度,使人覺得 政府對敬老根本缺乏誠意。面對長者護養院和持續照顧宿位嚴 重不足問題,政府近日 提出在增加宿位的同時計劃引入資產審查,自然引起社會的反彈。

曾蔭權政府一貫抗拒增加經常性開支的策略可以為何千呼萬喚《香港社會福利的長遠規劃》諮詢文件沒有列出改善社會福利服務的項,反而著重如何發展一個「可持續和可以負擔的社會福利制度」,並提議「用者 自付」作為福利規劃的指導原則之一,使人覺得財政考慮凌駕弱勢社群的需要。社會政策沒有方向目標,餘下的只有財務管理。故此,特區政府雖然間中會增加長者及傷殘人士院舍宿位、提供精神康復者護理服務等措施,社會人士的印象是政府只因出現財政盈餘,基於輿論壓力才勉強作出一些小恩小惠的安撫

醫療改革目的融資

擬議中的醫療改革更令人憂慮政府不是以改善醫療服務水平為目標,而是要有能力的市民承擔本身的醫療開支,從社會籌集更多醫療資金,客觀效果是中產人士失去現時享有的廉價 醫療服務然而醫療服務可能是中產人士享受到的唯一一項政府福利!另一方面,政府一再重申獲得公營醫療照顧的必須是有需要人士,可預期日後會引入資產審查制度

教育是 另一重災區。特區政府雖然強調本港要發展知識型經濟,卻無意擴資助大學教育,更堅持第一年資助大學學位數目維持在14,500個的水平。政府的如意算盤是未來青年人口會逐步減少,適齡修讀大學課程的 人數相應下降,屆時獲資助學位的人口比例便會提高。嚴 重的問題是曾蔭權政府缺乏宏的視野,任由個別大學縮減規模甚至裁撤人文及社會科學,以騰出資源發展有助經濟發展的學科,形成結構曾蔭權政府發展教育產業,目的是發展私營教育賺取外滙,教育理念被棄如敝屣

十大基建項目耗費動輒以百億計,特區政府顯得義無反顧甚至對全城反對聲音嗤之以鼻對市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醫療服務及教育需求特區政府雖然坐擁巨額財政盈餘或不理不睬資源虛應在曾蔭權政府眼中,硬投資遠較改善民生與長遠提昇城市質素重要結果是: 香港榮登全球貧富懸殊榜的榜首,而各階層市民的怒火愈燒愈烈

1

標籤:,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