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錯判的危險趨勢
黎廣德
公共專業聯盟政策召集人
由上屆政府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主理的「新界東北新發展區」,演變至今已經成為梁振英政府的政治炸彈。針對最近爆發的爭議,特區政府有兩個危險的趨勢。其一是把要求重新規劃的社羣推向極端,將他們曲解為反對發展、反對開拓土地。其二是急於要向大地產商低頭,再度改變發展模式而犧牲公眾利益。
第一枚炸彈是「土地劃界」:政府從未明言用甚麼準則,決定「被開發」的地段。
政府內部不成文的指導思想,是在劃界時盡量避開原居民村,集中向沒有鄉委會撑腰的非原居民村埋手,而不理會土地質量(例如是可耕農地還是已破壞土地) 或社會影響(例如受影響的社羣能否適應搬遷後的生活) 。儘管政府聲稱這計劃已籌備了18年,發展局竟然未進行最基本的「土地質量調查」或「社會影響評估」。
新界北區總共有800多公頃的已破壞土地(即用作貨櫃場、回收場的棕土地帶) ,可供優先發展。若果政府重視本土農業發展,便應先從發展區剔除55公頃未受破壞的農地。
若果政府要令市民信服,新發展區不是為了配合深港融合、不是為了配合梁振英執意開發邊境的「特區中之特區」,便應該把最偏遠、最難配合本土需要的坪輋/打鼓嶺剔除在新發展區之外,而集中發展有鐵路連接的地段。
第二枚炸彈關乎「發展模式」:曾蔭權政府當初宣佈採用「公私合營模式」發展,變相提醒發展商在區內加速收地,作為與政府瓜分利益的籌碼。
林鄭月娥在今年中梁振英當選特首後,宣佈放棄「公私合營模式」,改用傳統的政府收地模式發展,表面上是為了避免利益輸送的嫌疑,但背後是否與支持梁振英的地產商的利益尤關,實在啓人疑竇。但面對幾家已經「落釘」的地產商反對後,發展局長陳茂波又再暗示轉軚。
粗略估計,如果政府將區內167公頃住宅用地的一半撥作公私合營,與地產商均分收益,以5倍地積比率和新界土地市價每平方呎6500元推算,此舉等同政府將1400億元公帑送入地產商口袋。這筆錢足夠興建興建第三條機場跑道,或興建20萬個公屋單位滿足所有正在輪候的家庭,尚有餘錢興建4萬間居屋單位。整天叫嚷「民生無小事」的梁振英政府,在這牽涉過千億元、影響數十萬人福祉的大事大非面前,究竟會如何取捨?
沒有人要求停止開拓土地,但今次爭議引出的新炸彈,是政府要交待它擁有2100公頃劃作住宅用途的閒置土地,究竟有沒有浪費?每塊土地丟空了多久?既然這些土地是市民的公共資產,政府有責任提交一份「土地運用清單及時間表」,否則即使它修訂新發展區規劃,仍然難以取信於民。
特區政府會否誤判形勢,重蹈「西九文化區」堅持單一招標的覆轍,把項目拖足5年才推倒重來,令香港再度停滯不前?
[原刊於 《主場新聞》, http://thehousenews.com/NT-northeast/%E6%94%BF%E5%BA%9C%E9%8C%AF%E5%88%A4%E7%9A%84%E5%8D%B1%E9%9A%AA%E8%B6%A8%E5%8B%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