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專欄 | June 4th, 2010 |

2010 年 6月4日 刊 《信報》專業眼

熊子弦

公共專業聯盟

www.procommons.org.hk

當政府不斷告訴 你,香港若不與大陸城市融合便會被「邊緣化」的時候,我們可會反省一下,有否固步自封甚至自毀長城,以致既有優勢逐漸消失? 在之前的三篇文章中,我們看到政府在欠缺目標的情況下,民生、財政、法治基礎如何受侵蝕。我們高度關注的環境保護現況又如何? 政府空喊「綠色香港我鍾意」之下,在2010年的IMD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全球競爭力排名中,香港在「健康與環境」一項排名於五十八個國家地區中低見二十三。

香港 變環保逃犯

前任特首議而不決,現任特首沒有承擔,致使香港應對氣候變化及減排問題的表現比內地還落後,缺乏「亞洲國際都會」的應 有風範,更是在逃避一個富裕地區應負的國際責任。香港只願跟其他亞太區經濟合作組織的成員一樣,承諾在二○三○年把能源強度自○五年水平最少降低百分之二 十五,更以「香港是中國的一部份」為理由,堅持「無須達到《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指定的排放目標」。在哥本哈根氣候會議上,特區政府只參與了推動環保 電能汽車的協議。結果,當中央政府宣佈自願把二○二○年的碳強度自○五年水平減少百分之四十到四十五,香港便陷於「裏外不是人」的尷尬境地,環境局局長邱 騰華只得宣佈「會積極配合國家實現碳強度下降的自主行動目標」。

曾蔭權政府對環保工作一貫採取拖延手法。為了回 應社會關注,政府在二○○八年三月開展氣候變化顧問研究,原計劃在○九年九月完成,但在全無解釋的情況下,把研究延至今年初,相信是為了避開哥本哈根氣候 會議引發的社會輿論壓力;但有關研究結果至今仍未公開。

強行採用超低空氣指標

特區政府所展示的短視與狹隘心胸,叫港人蒙羞。去年進行的空氣質素指標檢討,似欲使人覺得政府有所作為,但當世界的關注點已進步至氣候變化及碳排 放等全球問題、在探討地球與人類的命運之際,特區政府卻把港人的視線局限在地區性的空氣污染上,還要採納一個遠低於世衛標準的空氣指標來渾水摸魚。

都市固體廢物政策同樣缺乏遠見及科學內涵,沒有從產品生命週期出發設計廢物控制及處理系統。官員只關心堆填區到達極限的 問題,說擔心要增加土地擴建堆填區。這擔心已屬多餘,數週前我與友人在清水灣行山時,已近距離親眼目睹堆填區如何吞噬香港原本聞名於世的美麗海岸與郊野公 園 ─ 那一刻,我與友人真是呆立當場,欲哭無淚。

有關政策沒有針對廢物產生的真正源頭,要求實施環保工序、減 少生產物料(特別是有毒物料)的力度不足。如能規管生產商減少包裝物料、食肆減少使用塑膠餐具、木筷子、發泡膠等,相信減廢能收立竿見影之效。特區政府推 動的生產者責任制主要應用於消費者身上,例如膠袋徵費、擬議的廢電器電子生產者責任制,其實相當消極。

回 收再造業自生自滅

發展環保產業而迴避回收及再造業,實際上是空談。特區政府堅持不干預政策,不願大力支持回收及再造業。缺乏有效 的回收系統,自然沒有足夠而穩定的供應以維持再造業的持續發展。特區政府對環保工業支持不力,以至稍具規模的廢紙回收加工廠先後倒閉,環保園項目也一拖再 拖。政府心目中最簡易的辦法是焚化處理,不然就是把回收物資出口,把廢物處理責任推到鄰居身上,充份反映政府官員缺乏珍惜地球資源的應有態度。

特區政府不願履行處理本地垃圾的基本責任,可以從大量有害廢物未經妥善處理便棄置在堆填區、而青衣化學廢物處理中心的廢物處理能力未被善用得到明 證:

該廠的處理化學廢物能力為每年十萬公噸,但二○○八年只處理了42,696公噸;處理慳電膽或光管設施限於回收水銀,其餘物料仍丟棄 在堆填區;二○○九年只處理了約兩千公噸線路板,遠少於九六年的一萬四千公噸,大量處理設施被閒置;政府積極爭取把該廠改裝以焚化醫療廢物,而不是處理本 地產生的電子廢物!

徵收碳排放費可雙重減少碳排放,而把徵費所得用於支持環保再造業,使回收物資留港再造再用, 可收雙得益彰之效。但有關徵費必然會引起爭議,特區政府未敢觸碰。

政府的環保理念與政策仍停留在上世紀的舊思維 舊方法中,結果是我們的空氣及環境條件愈來愈惡劣,本港競爭力愈來愈弱。誰令我們在地球村中被「邊緣化」?

標籤: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