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表現「第一」的虛妄
龍家麟
公共專業聯盟
www.procommons.org.hk
現屆政府最後一份財政預算案頗為反高潮,「巨額盈餘」、「派糖」、「無所作為」都在預期之內,但當財政司司長曾俊華誇耀本港的整體競爭力時,卻使我芒刺在背,深感失望和為香港經濟前景感到不安。
曾俊華不厭其煩地告訴港人: 「美國傳統基金會連續十八年把香港的經濟自由度評為世界第一」;「去年,香港獲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評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 「國際商會把香港譽為世界上最開放的巿場」……,不一而足。然而,對於別人的讚譽應反躬自問,是否實至名歸。
排名無甚價值
國際上有關國家之間、地區之間的經濟排行榜,種類繁多。然而,國家地區排序呈現的通常是當地不同方面的綜合表現;也就是說,在總體指標下,會有多個分類指標,其下還有細項指標。
從查找不足的角度出發,香港處於相對落後地位的排名榜,更有參考價值,但這顯然不是特區政府的「那杯茶」。現以世界經濟論壇的《全球競爭力報告2010-2 011》的分析,說明本港經濟環境光輝背後的隱憂。
在該個涵蓋一百三十九個國家和地區的競爭力指數中,香港排名十一,在亞洲區落後於新加坡(第三名)和日本(第六名)。香港較優勝的地方包括:在「基本條件」範疇排名第一、而當中的「基礎設施」細項指標同樣是第一名;在第二大範疇「效率促進元素」方面則排名第二,其中「金融市場發展」這細項指標更排名第一。
從上述排名次序看來,香港的基本情況尚算不俗。
若從香港的經濟前景考量,情況卻未許樂觀。據該份年報指出,香港處於經濟發展的第三階段,與第一和第二階段不同,未來經濟增長動力主要依賴「創新」和「創意」元素,增加投資基建和提升效率作用有限。
香港在第三大範疇「創新及商業精密程度」的表現差強人意,排名二十四位;「商業精密程度」和「創新」兩個細項指標分別排名十七和二十九位。
更令人沮喪的是, 「健康與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及培訓」兩個細項指標同樣排名二十八,後者的表現比其他同處於經濟發展第三階段的「OECD經合組織地區」落後。
政策思維落後
有關調查受訪者更指出,本港營商環境的負面因素中,按嚴重程度排序,缺乏足夠教育水平的勞動力滿足市場需求名列第四,顯示本港高等教育未能有效支援知識型經濟和高增值創新型工業的發展。
曾蔭權政府上台伊始推出「十大基建」,曾俊華誇誇其談未來數年每年投入基建項目的公帑平均超過七百億元,兩人似未覺察香港經濟已進入世界經濟論壇所言的第三階段,仍然沿用舊時代的經濟和財政策略,希望透過建設更多硬件基礎設施以帶動經濟發展。問題是,「硬件」基礎設施的回報率和經濟發展成熟度成反比例遞減,該等投資無助推動本港經濟登上更高台階,以及為年輕一代創造高端和高質職位。埋首建設基建而不開拓新經濟增長範疇,只會種下更多「深層次矛盾」。
香港作為一個成熟的經濟體系,成本高昂在所難免,應參考OECD 地區的經驗,致力發展創新和高知識含量行業,例如研發、專業服務,以至高端製造產業。
香港在發展知識型產業時,必須結合本港的既有優勢。舉例來說,本港具備健全的法律和行政制度,以及高水平的專業服務能力,因此考慮發展科研時,應聚焦發展科研過程中最後10%的部分,例如協助內地科研成果「商品化、市場化」,協助產品開發、制訂「科技和商業評估標準」、進行融資上市等。
港人必須正視內地對外開放超過三十年的事實,各行各業應重新了解在「一國兩制」之下的地緣優勢,和嘗試查找不可替代的市場定位。
香港能否在內地企業走出去,以及外國公司進入內地過程中分一杯羹,關鍵在於能否提供高知識含量、高增值服務。最後,希望下一屆政府能明辨方向,認清和適當發揮香港的既有優勢,促使各行各業朝知識型經濟轉向。
[信報 《專業眼》 專欄,25.2.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