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專欄 | February 27th, 2013 |

葉嘉雯
公共專業聯盟金融專家小組成員
退休外資銀行高級職員
韋志堅
公共專業聯盟副主席
退休外資銀行董事

香港人口邁向老齡化,退休保障問題日益受到關注,很多市民都為有限的財產如何投資保值而傷透腦筋。

金融產品缺乏選擇

張太將在三年後退休,預計會有三百多萬元的積蓄供退休之用,這些日子一直躊躇怎樣投資,俾能保本又有穩定的回報。她的丈夫在2008年底退休時,正值港股最低迷的時間,三十多年的公積金累計回報僅及高峰期的一半,張太現在談起來仍忿忿不平。

非牟利團體也面對類似問題。去年底,一個慈善機構的董事會在考慮如何投資五百多萬元的儲備金時,發覺評級較低銀行的定期存款利息也相當低,半年的息率只有 0.7 %,新年後更會減至0.5%;買基金沒有保本的保證;人民幣和其他貨幣的定期存款和債券利息雖然較高,但是有匯率和信貸風險。近年港股以至環球股市的波幅變幻難測,只有本港某大龍頭銀行的表現較令人放心。該董事會在沒有更佳的選擇下,把一半儲備定存了六個月,另一半則購買了某本港銀行的股票!

另一友人則深受強積金管理費高昂和投資回報大上大落困擾,對強積金的表現十分失望,他現在的退休投資策略是把部份儲蓄兌換人民幣作定期存款,餘下部份則購買了人民幣債券。他相信有生之年人民幣會持續升值,而且利息能維持在較高水平,可以財息兼收。我卻持不同看法,認為人民幣十年內不一定能維持升勢,美金強勢時人民幣便有可能貶值,而更糟糕的是人民幣在這段期間未必能蛻變為可以自由兌換的貨幣。

現時市面上有五百多種強積金基金,市民看似有很多選擇。但是普羅市民真的懂得怎樣選擇嗎?特區政府強迫市民參與强積金計劃,大部份市民在蒙昧的情況下,不明就裡的作出了選擇,卻可能自食其果,這符合公義原則嗎?

張太和上述慈善機構遇到同一問題,就是小額散戶沒有一個安全可靠、既保本又有穩定回報的投資方法。

本港債市嚴重滯後

香港雖被冠為國際金融中心,但在金融產品方面,僅有上市業務一枝獨秀,其他產品乏善足陳。在港交所上市的股票中,只有為數極少的籃籌股受國際投資者青睞,其餘的都是「塘水滾塘魚」的本地買賣。債券方面,特區政府極少發債,私人企業發債較多,但主要是美元債券 ,而且都是給機構認購,基本上沒有零售和二手市場。

從財經事務局局長於2001年12月5日在立法會單仲偕議員提問的回應中,可見主理金融事務的官員其實清楚明白,跟其他主要國際金融中心比較,香港缺少一個活躍的債券市場。金管局早在2007年的一份有關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和競爭力關係的研究報告中,已詳細交代了有關情況(參看金管局工作論文14/2007號)。陳家強局長在2010年11月19日曾撰文提出要發展港元債券市場,可是只聞樓梯響,至今只發行了兩次共200億3年期的iBond,對眾多小投資者而言數額太少,對長期投資的功用很有限。 iBond以外,現時尚未到期的政府債券只有64億元。由於港元債券難求,一般投資者,包括個人和機構都會持有至到期日,故難以發展出一個具高度流通性的二手債券市場。

在眾多金融產品中,債券是一項較穩健的長期投資工具。消委會選擇月刊在2012 年10月的調查報告顯示,在過去五年,強積金中港元債券基金的按年平均回報率是3.6%,香港股票基金是負0.9%,反映出債券基金在回報方面的穩定性,並可為長期投資發揮平衡回報的作用。

可是,大部份香港市民對股市情有獨鍾,享受如坐過山車般升跌的刺激,未能認識到或不重視債券的投資價值;雷曼的「迷你債券」(實質為衍生金融產品)一役更令港人聞「債」色變呢!

其實股票的回報不單波幅大,繁重的恆常管理更使管理費較債券高昂。消委會選擇月刊在2012 年10 月的調查報告中指出,股票基金佔資產值的開支比率平均是1.91%, 債券基金是1.64%, 相差0.27%。同時有不少意見認為投資緊貼股市的指數基金(Index Fund)可以減低投資的管理成本。

債劵助提升強積金回報

計劃退休是一項重要而長遠的工程,必須小心處理。財務顧問為客戶提供意見時,必須從客戶利益出發,為他們的退休儲備作負責任的建議,其意義與有多餘錢作投資完全不同。

一般來說,賺取投資回報有兩個方法:其一需冒較大風險,例如投資股票,是高風險投資。其二是以時間換取回報,例如投資較長期的債券,利用「利疊利」的方法滾存本息。這樣,利率水平對回報多寡是至關重要的,當然不能寄望紅簿仔近零的利率可以提供良好回報。退休金既然作為長線儲備,因此可以借出較長時間以賺取較多利息。購買信譽良好的機構所發行的中長期債券,便是被廣泛採用的方式;例如購買機鐵、機場管理局和按揭證券公司的中長期債券等。

這樣利用「利疊利」賺錢的方法。我們可以用信用卡的利息計算辦法來了解其概念。眾所周知,如果到期不還清卡數,欠款餘額固然會當作借款繼續計算利息,未償還的利息也會視作貸款而被計算利息。卡數在這樣利疊利的計算下,很快便會積累成很大的數目。

「利疊利」的概念可應用到退休儲蓄投資之上,辦法是把債券所派利息再買債券以賺取利息,不斷將利息作本金再投資積累回報。只要持之以恆,長期進行利曡利再投資,效果顯注。現引用Joehnk & Gitman兩位教授在Planning Your Personal Finances(2008)一書的例子作說明。

假設我們用1,000元購買票面8%利息的債券,每年可獲得80元利息,到期時取囘本金1,000元,20年後可獲取本息共2,600元。如果按照「利疊利」的方法將每年所得利息不斷再投資同一債券,20年後本息可達到4,700元的,投資回報大增。可惜的是,港元現時沒有這樣有效的「利疊利」投資產品。

公共専業聯盟的金融專家小組,構思了一個以港元債券為基礎的模擬投資測試,利用上述利疊利的方式模擬在2003至2011年間投資十年期港元債券。結果顯示,該模擬組合在九年間均可取得較穩定的回報,最高有13%而最少也有1%的年度回報率,不會像強積金的波幅大上大落。

退休儲備投資須穩健

年青投資者或可以承受大上大落的風險,老化的人口則需要一些較穩定的投資工具。香港人口日趨老化,大批退休人士能否有安穩的退休生活,將會影響整個社會的安定,問題刻不容緩。

特區政府發債其實是一項策略性措施,其間涉及金融業務發展策略、長遠退休保障規劃、藏富於民等願景及高層次考量。特區政府財政充裕,自身無需發債,但是很多基建項目和法定機構(如機管局)都有融資的需要,可以為港元債市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過去發行五隧一橋債券收藏富於民之效,值得參考。政府若能積極推動轄下的機構發行債券,該可為港元債市的發展起立竿見影之效。

[原刊於《信報》財經新聞,2013年2月25日]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