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禮
公共專業聯盟
www.procommons.org.hk
筆者在數週前發表了題為《別因短視否定全民退休保障》的文章,從公共政策研究角度,指出當前老齡人口供養問題討論的謬誤,希望論者能認識到照顧長者支出是必然存在的、長者供養政策的需要已迫在眉睫,而堅尼系數飆升顯示本港供養能力已響起了警號。其實,部分論者不願面對的客觀事實,何止這些?
沒有「完美方案」更無「免費午餐」
從近日部分人士對全民退休保障方案的攻訐看來,他們並不願意接受所有政策選擇或多或少都存在缺點、根本沒有「完美方案」的客觀事實。各個政策選擇的優劣根本是相對的,很大程度上受政策議題的複雜性、持份者利益的多樣性、社會價值的多元化、政策工具的局限性、有限公眾資源的制約等等的影響。
明乎此,縱使全民退休保障聯席的方案並不完美,其重要性決不能以單一理由一筆勾銷。該方案的可貴之處,在於倡議者正視老齡人口增加需額外資源供養的事實,不要求政府派發「免費午餐」,而是建議三方供款,要求僱員跟僱主一樣供款,為計劃提供了額外資源,提高計劃的可行性及可持續性。
更重要的是,該方案是經過長時間的公眾參與醞釀出來的,在民間社會具有相當高的認受性,作為政策建議初階的其中一個討論方案,其重要性是無容置疑的。
市場機制解決不了社會問題
全民退休保障制度作為一個社會政策,處理的是經濟運作及市場機制造成的財富分配極度不均問題。市場經濟有其內在規律,就是商家企業謀取最大利潤,憑藉資本優勢聘請人才、運用先進企管模式及使用最新科技,加上投資活動,賺錢能力遠高於普羅市民,使貧富兩極化問題日趨嚴重。
本港近年流行「賺到盡」的歪風,教科書商強行加價、業主大幅加租導致商舖倒閉、公共交通工具爭相加價、強積金管理公司收取高昂行政費等,不一而足,致使貧者無立錐之地。
特區政府迷信市場機制,冀望企業自律,根本不設實際。特區政府近年處理一些市場失衡甚至背離常理的情況時,即使多番作出口頭呼籲,甚至訂定寬限期,商界通常置諸不理,最後還是要立法解決。基層勞工薪酬過低問題便是一個好例子,兩年工資保障運動過後,情況並無寸進,特區政府始終要立法解決問題。一手樓宇銷售問題,由地產商自我監管無效變成立法規管,過程相似。
必須指出的是,市場經濟並不具有絕對凌駕性,尤其是當市場失衡嚴重影響民生、威脅社會穩定時,借用內地的說法,就是當「發展是硬道理」與「維穩」原則出現衝突時,經濟發展還是要讓路的。特區政府鑑於工人辛勞終日而不得溫飽,社會穩定接近「臨界點」,只好選擇「維穩」,推出最低工資制度以力挽狂瀾。
從公共行政角度而言,政府有責任因應市場運作衍生問題而制定補救性政策措施,以紓解民困。其實,政府提供的教育、房屋及醫療福利,何嘗不是干預市場,何嘗不是有損私營企業商機,更帶有財富再分配的意味。最低工資本質上也是一項干預市場的措施,所不同的是偏重經濟成果再分配方面而已。倘若本港的老齡人口供養能力每況愈下,意味貧富懸殊情況繼續惡化,屆時特區政府可能被迫再度出手,透過進一步提高最低工資水平、實行全民退休保障制度等辦法實行有限度財富再分配。
經濟成果合理分配方能治本
應否實行全民退休保障,關鍵不在於老齡人口的多寡,而在於社會財富是否合理分配。倘若每個家庭都能達到小康水平,「家有餘糧」,何須透過全民退休保障制度再分配財富?
本智庫在去年初發表《老有所養 ─ 全民退休金計劃研究報告》,建議盡快設立全民退休金制度,讓六十五歲或以上的香港永久居民領取每月三千元退休金,無須入息及資產審查。財政來源包括現時政府的長者綜援及高齡津貼的開支,僱員及僱主在強積金供款以外提供額外供款,供款額為僱員月薪的百分之一點九,低薪僱員無須供款,不設入息及供款上限。此外,特區政府每五年從庫房撥出二百五十億元注入全民退休金計劃。
這建議未必是最佳方案,但絕對可作為一個供政府及關注整體市民福祉人士討論及加以完善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