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廣德
上周立法會環境事務與發展委員會舉行聯合會議,出現了多年來少見的場面:邱騰華和林鄭月娥兩位局長,面對公眾在大浪西灣被毁容後的怒火,或明或暗地「球來球往」,把責任推向對方。對環境局來說,隸屬發展局的規劃署不為鄉郊地區頒布法定圖則,他們便無權保護自然景觀;對發展局來說,環境局不制定清晰的自然景觀保育準則,他們便沒有頒布法定圖則的依據。雙方都有堂而皇之的藉口,總之是「你不動、我不動」,最終受益的只會是地產商,受害的卻是欲控無聲的大自然和珍愛鄉郊的市民大眾。
大浪西灣事件曝光後,鄉郊破壞的黑點愈揭愈多。10 個環保團體聯合製作了一輻巨型「生態環境破壞地圖」,展示出過去5 年間發現的個案,最少達49處之多,分佈全港(註一)。
摧殘鄉郊的形式林林總總,從砍樹、堆土、填塘、挖泥,到傾倒廢料和非法築路,不勝枚舉,但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最終取得政府許可,進行一些原本是法律不允許,兼且坑害環境的發展。說來荒謬,但參照往績,這些破壞王只要假以時日,最終大部分會得償所願,以勝利者的姿態在他們一手破壞的土地上進行「發展」,說不定還有躋身「香港富豪榜」的一天。如此看來,我們豈非跟所有正在教導學生, 「香港是法治之區」的老師們,開了一個大玩笑,逼他們天天睜大眼、講大話?
病態誘因促成土地災難
仔細一看,便知道這些破壞,都是發生在毗鄰郊野公園或被郊野公園環抱,已受或未受法定圖則管制,甚至是位處郊野公園的私人土地上。與其把所有罪名歸咎於土地業權人的貪婪,倒不如看看究竟現行制度出了什麼毛病、拋出什麽病態誘因,促使這些土地災難一再重演。
「有法不立」——上周漁護署長在立法會上承認,郊野公園設立了35 年,至今仍然有77 幅毗鄰或被郊野公園環抱的生態敏感地段,未有利用郊野公園條例納入規管。規劃署的怠誤亦不遑多讓,城市規劃條例在20 年前修訂,賦權政府在全港頒布法定圖則,但至今在新界仍然有大片地區,包括不少高危地段,未受規劃控制,大浪西灣正是典型疏漏的例子。全港只有略多於 1000 平方公里的土地,漁護署和規劃署各有幾百名專業人員,特區政府成立了13 年還未能全面制定圖則,政府官員還能用一句「工作安排須有優次之分」來推搪嗎?
「有權不用」——除了坐落於中環,由聖公會擁有「自主地權」(freehold)的聖約翰座堂外,所有香港土地均受政府地契約束,在已頒布法定圖則的地段,再多一層規劃管制,而位處郊野公園範圍內的土地,更多一層郊野公園條例的監管,另外再加上諸如廢物管理等環保條例規管。因此,若果你是地主,一旦你使用土地的方式違背地契條款,理論上應該最少一個,最多三四個部門可以找上門來。
可是,環顧這49 處破壞黑點,認真執法的情况可說是絕無僅有,最常見的「執法」方式是一如在大浪西灣所見,竪立告示牌,警告地主不得違規。久而久之,這種「執法告示牌」已經變成「破壞邀請函」,大受黑點地主歡迎。再加上幾個月前,城規會開創先例,批准了一位塱原河上鄉的地主,在破壞後的農地上申請建屋。這些邀請函無異變成「囤地分紅證」,黑點地主們實該邀請諸位署長局長秘書長,高高興興搞一場官商關照的慶功派對。
「有漏不堵」——政府深知,厚待新界原居民的丁屋政策,既違背當初維繫村落族群的政策原意,又逼令社會負擔高昂的土地成本,更成為地產商入侵鄉郊的工具。8 年前,審計署發表一份措辭嚴厲的報告,批評丁屋政策混亂、弄虛作假、漏洞百出(註二)。
隨後,時任房屋規劃及地政局長的孫明揚,在特首董建華指令下,承諾在5 年內完成檢討報告,並開始與鄉議局進行秘密磋商。曾蔭權在2005 年接任特首,直至孫明揚在2007 年卸任局長一職時,才公開承認「冇貨交」,此後曾蔭權對此隻字不提。地產商藉着收購丁權, 「先破壞、後發展」,橫行鄉郊,愈演愈烈。最近有一份地產商在西貢海下灣的計劃書曝光,準備以每個30 萬元的價格收購丁權,建屋44 間,大賺4 億元,就是最佳例證。
化城鄉對立為城鄉互補
事實俱在,政府多年來實行「有法不立」、「有權不用」和「有漏不堵」的「三不政策」,是鄉郊淪陷的罪魁禍首。過去數周,香港人已經口、手、腳並用,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珍愛和對特權利益的厭惡。若果政府部門再互相扯皮,或者以為只須城規會在本周五為大浪西灣訂立「發展審批地區圖」,便可以低調過關,實在是低估了民情。
當務之急,不僅要扭轉三不政策:即全面製圖、從嚴執法、堵塞漏洞;更必須開拓一套積極的鄉郊政策,扶持脗合自然保育的復耕活動和民營設施,順應方興未艾的生態農業,多元探索新保育模式。
這是一場香港人為了下一代保育自然文化遺產的持久戰,既得利益的反撲必然會來勢洶洶。大浪西灣事件儼然成為鄉郊保育運動中的「天星、皇后」混合體,民心思變,正是改革良機。政府內不少有心的官員,何不因時制宜,化城鄉對立為城鄉互補,這才是可持續發展之道。
(註一) 「全港生態環境破壞地圖」展覧從上周末起至8 月18 日止,在中環天星七號碼頭平台舉行
(註二)見政府審計署在2002 年10 月發表對丁屋政策的調查報告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