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文章 | June 1st, 2009 |

2009-06-01刊載於《信報》副刊
「六四」二十周年了。六四天安門屠城,令我們這一代香港人,不少重拾國家認同、國民身份,思考應如何愛國愛港而不是愛黨,和爭取民主人權的悲痛轉捩點。
二十年前筆者剛開始在美國麻省迪吉多電腦公司工作,之前在大學裏已參與在互聯網上才建立不久的國是港事新聞組上的討論。1989年3月,數位在美、加留學的中國學生,成立了「中國新聞電腦網絡」(China News Digest, CND),透過電郵向訂戶免費寄發中國的新聞,初期只是每周二、三次,至4月間已經成為每天的服務。筆者是CND最早期的會員,工作是差不多每天把在報章雜誌上看到有關中國的新聞,逐字打進電腦,再電郵給編輯整理,當時,我是CND會員中最早參與,也是唯一的香港人。
4月15日胡耀邦逝世,其後北京學生愛國民主運動誕生,直至六四屠城和之後的海外民運,CND的每天電郵報道在這早期、萬維網(web)仍未出現的日子,是一眾關心中國的留學生甚至海外華人的重要消息來源,至1989年6月,讀者已過千人。
互聯網的一分功勞
然而,對大部分人來說,最重要的消息來源,始終是電視台的報道。香港人看無及亞視,在美國的則依靠CNN。當年大家互相複製這些報道的錄影帶和錄音帶,把影象、聲音記錄和分享,筆者還保留這些珍藏。雖然錄影機和錄音機早已退役,但二十年後的今天,這些影象都在互聯網上如YouTube等重現。雖然我們依然擔心沒有經歷當年每天在電視機旁守候最新消息、得知中國政府真的屠城時的震撼和悲痛的年輕人,將因為特區政府和中央政府想清洗這段歷史而逐漸遺忘當年事,但相對更早的歷史,八九六四已算得到較完整的保存。在互聯網上,只要打入「六四」等相關的字眼,便有無數資料、影象讓希望了解事件的人拜讀。堅持平反六四在今天能薪火相傳,互聯網也該領一分功勞。若有人誑語「黑麻麻看不見」,是有眼無珠。
由二十年前少數知識分子使用的電郵單向傳訊,至今普羅大眾網民利用多媒體創作、分享的社會網絡媒體,我們的確可以樂觀點地視為比以前任何年代更能有效教育新一代的認知,和激發他們的參與,甚至可以相信,在Facebook等社會媒體的用戶提供內容和分享而引發的效應,應該已可令參加今年紀念六四的遊行和燭光晚會出席人數直接帶來可觀增長。
還有,值得一提的,是公共專業聯盟的社區電視,今年將會首次全球現場直播維園燭光晚會,希望屆時順利。
各有各堅持
上周三,立法會再度否決了泛民「毋忘六四,平反六四」的動議。泛民展示了要求平反六四的決心,另一邊廂,投否決和棄權票的議員,也以行動表達了他們所堅持的立場。
這又令筆者想起去年6月,現任立法會資訊科技界議員譚偉豪在網誌上發表了一篇〈六月四日談堅持〉的文章,第一句就指:「眾所周知,6月4日是一個談堅持的日子。」然而,全文只談他在去年6月4日「接過了香港科技大學榮譽大學院士金章」,「六四事件」隻字不提。
去年8月26日,筆者與他參加立法會選舉辯論時,他說:「六四事件,我想大家香港人都不想見到,絕對是中國社會的一件大家不想見到的事,我相信香港好多朋友都希望北京政府有個正式交代,如果真的有事實根據的話。」這段發言,YouTube仍可找到。
如果這段在參選時說給選民聽的話就真的是譚議員所堅持的立場,雖然模稜兩可,但最少還會承認很多人要求北京政府要交代,但為何他不在議會辯論中發言,重申當天所堅持的立場呢?或者重提6月4日對他個人拿金章榮譽的意義?今天,譚議員的網誌已經刪去〈六月四日談堅持〉的那篇文章,或許這就是他的堅持,但堅持向強權投降不發一言、暗裏附和的態度,能「代表」我們嗎?
莫乃光
標籤:,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