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專欄 | December 18th, 2007 |

2007-12-18刊載於《信報》專業眼
上周剛從印尼峇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歸來,便到西九臨時海濱長廊跑了一趟。十二月中旬碰上攝氏二十六度的高溫,遊人稀疏;在空氣污染的煙霧中,原應動人心弦的日落維港景緻,只顯得蒼涼。
心裏疑惑,這幅四十公頃的寶地上,究竟會否出現一個「人文西九」:一個建基於人文識見,擁有全球視野,孕育本土文化,讓香港在全球「最宜居住的城市」排行榜上從第四十一位止跌回升的文化區。
新一屆特區政府對於建設西九似下了很大的政治決心,三個月前在立法會發表了《西九報告書》後,便雷厲風行地展開宣傳攻勢。但主事官員能否展示政治勇氣,承認報告書的不足,善用社會上發表的專業意見取長補短?
要落實人文西九,必須從五個方面全方位入手:  一、擴大空間發揮創意:只要優化發展組合,縮減三分之一私人住宅規模,及刪除非必要共用設施如消防綜合大樓,便可以增加休憩用地達一點四萬平方米,和加設一個樓面面積二點五萬平方米的「創意交流村」。按照市場估價,修訂後的賣地收益可達二百零四億元,足夠提供十五億元的額外資金用於推動地區文化發展。
建設「低碳示範區」
二、前瞻性的低碳發展模式:在大眾已經明瞭全球暖化是人類共同危機的今天,把西九建設成「低碳示範區」,可以展示香港對國際社會的承擔。具體措施包括:放棄高耗能的穿梭列車系統,採用以自動行人輸送帶為主的「安步當車」步行系統;仿效巴黎建設連貫新舊區的「單車自由行」網絡,提供免費單車供市民在區內使用;採用區域性供冷系統以減低碳排放;參照歐盟標準實施更高水平的建築物能源效益設計。
三、善用資源有機增長:從善用資源、培育人才和打好人文根基的角度考慮,西九的工程建設不應該一籃子等到二○一四年才開始落成。只要在二○一二年底前先提供簡約、甚至是臨時的表演場地(例如黑盒劇場、露天表演場地等),容納街頭表演藝術和發展小型「民眾藝墟」,再加上市民能夠享用的綠化公園,便可以讓本土文化細胞及早在西九土地上發芽。藝墟附近宜預留空地,必要時可徵用預留供第二期擴展的土地興建臨時文娛表演設施(例如粵劇戲棚、馬戲班帳幕等)。至於大型文化藝術設施的工程進度則基本上按原定計劃進行。
切忌淪為「偽空間」
四、大自然與文化交融;區內的公共休憩用地應集中建成一個「西九公園」,切忌割裂或淪為發展商管理的「公有私管」偽空間。整個園區應包括一個具有相當規模的中央公園、海濱長廊、單車徑,並以自動行人輸送帶及縱橫交錯的步行徑聯繫整個園區。園林景緻與藝術裝置可以配合街頭藝術使園區活潑多姿,締造出自然景緻與藝術氣息相互滲透融和的氛圍。
五、跳出西九植根本土:要避免西九成為文化孤島,必須在全港範圍內同步建立「社區文化網絡」,政府應優先投放資源,在新界西北和將軍澳等地加建文化中心及表演場所,或活化閒置建築物供文化藝術用途。預計賣地所得的額外十五億元資金,可用於成立「地區文化發展基金」,推廣長期的藝團及藝術工作者駐場或駐校計劃,及在天水圍、元朗、東涌等偏遠地區推動可持續的文化活動,並利用西九的「創意交流村」作為聯繫西九與地區文化的紐帶,以汲取本土文化的養份。
在峇里會議期間參加了一個聯合國組織舉辦的活動,考察一條由於使用山埃捕魚引致大片珊瑚變成海底沙漠的漁村。沒有珊瑚,自然再沒有漁穫。雖然大部分港人懵然不知,但當初使用山埃正是為了滿足港人的口腹之欲—全球六成的活珊瑚魚每天源源源不絕地輸往香港。收入僅足餬口的漁民難以抵受港人通過漁商支付的鈔票誘惑,改變千年傳統的捕魚方式,換來生態破壞後更難自拔的貧困。為了重拾生計,村民在專家協助下正一枝一枝地種植人工珊瑚。
全球化的圖象竟然是如此真實:從香港人在海鮮酒家不假思索的消費,到印尼漁村受盡山埃毒素摧殘的海底荒漠,再到漁民艱難地把人工培育的珊瑚枝栽種在寂寥的海床上。脆弱的珊瑚不僅是漁民生計的寄託,更是漁村本土文化重生的希望。
西九的建設就像悉心栽種的人工珊瑚:本土文化能否在全球化的大潮中茁壯成長?能否在市場邏輯的籠罩下不被掩沒?人文西九是否有實現的一天?
我在疏落的珊瑚枝中瞥見頑強活潑的小游魚,頭上是峇里的藍天。
註 「人文西九」的研究報告全文,可從網址www.procommons.org.hk下載。
公共專業聯盟主席
標籤: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