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專欄 | January 14th, 2008 |

2008-01-14刊載於《信報》專業眼
要為天水圍減壓解困、帶來整體的改變,不能忽視交通範圍。天水圍偏遠人所共知,加上就業機會不足,絕大部分居民都要跨區找工作。根據二○○六年中期人口統計,區內大部份是四人家庭而且收入偏低。天水圍出市區的車費來回要四十多元,加上行車時間長,對於跨區工作的居民造成沉重負擔。
北京的示範
受困的又豈只勞動人口?學生、青少年、長者、家庭主婦同樣因為交通問題減少跨區活動。要照顧長者、兒童與長期病患者的家庭和單親家庭,負擔交通成本的能力更有限,面對的障礙更大。車資及行車時間不只增加居民跨區活動的困難,減低「出區」意欲,也同時令區外的家人和朋友減少入區探訪,這樣只會增強天水圍居民「被困圍城」的無助感。
針對天水圍社區的需要,交通費若能全面調減,便能鼓勵居民的跨區活動,釋放天水圍居民自強的力量。能做到全民普及、人人受惠,才能直截了當的打破「圍城」的阻礙。以北京為例,地鐵單程車票一律兩元,是不分遠近和路線的。這是公營集體運輸系統可以帶來的好處。在香港,幾乎所有人都誤以為車費和距離的關係必然是正比的。港鐵(合併前是西鐵)、九巴和城巴以利潤為首要考慮的運輸服務已造成天水圍居民跨區活動的困境。在時間就是金錢的香港社會,偏遠地區的車程長,為彌補乘客時間上的損失和各種不便,車費應相應調低!
在現行的法律和票價機制下,要私營運輸機構為天水圍居民減價無異與虎謀皮。兩鐵合併並未將學童半價優惠由原地鐵路線擴大至西鐵、輕鐵、馬鞍山和東鐵線,做法不合理。港鐵推出的長者假日兩元優惠計劃亦只以一年為期。因此,責任必然在政府身上。事實上,政府已為一些偏遠地區的勞動人口推出了一些交通費支援(俗稱「跨區津貼」),只是計劃本身限制多多,也不普及。這也解釋了為何天水圍居民正在要求透過擴大公帑補貼去支援各種交通需要。
是補救不是恩惠
政府的跨區津貼以五千六百元為個人入息上限,只提供為期最多六個月的津貼。但計劃推行至今,反應冷淡,原因就是津貼時限和忽視了家庭的客觀需要。一些低技術行業工資偏低,加上通脹的壓力,沒有長期的交通津貼,大大減低申請人重投勞動市場的意欲,也不能有效地改善居民的就業前景。作為一種鼓勵就業的方法,其失敗之處亦在於區外的僱主也不會因為這種變相的工資補貼,而考慮優先聘用天水圍的居民。按照上述「全民普及、人人受惠」的原則,在聽取天水圍居民的意見後,筆者歸納了居民建議的改善措施:  一、放寬申請交通津貼個人入息上限至七千元,讓更多居民受惠。
二、容許以家庭為單位申請交通津貼。天水圍家庭收入一般為一萬元左右,但很多家庭只有一人全職工作負擔三至四人的生活。家庭交通津貼應惠及這批家庭,改善他們的生活。
三、將六個月的短期交通津貼轉為較長期計劃,從而提高申請人重投勞動市場的意欲。
四、津貼在元朗工作但收入偏低的居民,減輕交通開支對他們的生活壓力。
五、津貼須要使用的士早出晚歸,不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的保安和飲食業僱員。
六、交通津貼不應只為鼓勵居民找工作而設,而應考慮如何提升居民跨區活動的能力;建議津貼全日制學生參與跨區課外活動,並津貼長者社交及成人進修等活動。
以一個較普及和全面的政府資助計劃去克服交通障礙,總有些人會不認同,但既然天水圍的困局源於政府的錯誤規劃,政府對徹底解決問題絕對責無旁貸。上述六點肯定有助天水圍居民打破「社會排斥」的惡性循環,補救天水圍原來規劃的多重不足。長遠而言,政府應手研究一些財務誘因和特別條件去促使港鐵、九巴和城巴推出合適的減免車費的措施。
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副教授
標籤:,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