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專欄 | February 5th, 2008 |

2008-02-05刊載於《信報》專業眼
澳洲國會去年十一月大選,工黨黨魁陸克文大勝已連任總理十一年的保守派領袖霍華德。這場選舉引證了一個民主體制的優良現象:政治競爭激發了政策理念的創新,讓社會大眾通過自由選擇促成社會進步。


澳洲選民通過大選擁抱了創意與改革,送走了不思進取的政府,獲得了「階梯式飛躍」─直線上升的一步、讓政策理想立即實現的一步。
民主選舉激發新思維
這種「階梯式飛躍」的社會進步方式,香港有幸一嚐嗎?觀乎去年的特首選舉,明知必勝的建制方無意開創新理念,而市民基於「理性」考慮,對於必敗的挑戰者的新思維亦無心認真討論,結果最大的輸家是所有香港人。
特區政府運用創意的最大契機,莫如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在本月底即將公布的財政預算案。過去兩年,政府在財政盈餘的情況下,主要是採取一些減免差餉稅收、微調稅率稅階、略加額外恩恤等小措施。但面對今年估計過千億元的財政盈餘,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斷不能錯過善用盈餘以推動可持續發展、回應「M型社會」與全球化挑戰的機遇。
善用盈餘的新措施應在理念上依循兩項基本原則:公平與前瞻性。過去的寬免措施只惠及擁有物業或中、高薪的納稅階層,新措施應惠及全港市民,並特別幫助最受經濟轉型影響的弱勢群體,始能符合公平原則。至於是否符合前瞻性的原則,應視乎新措施能否打破一些徵狀初現、但阻礙社會長遠發展的重大樽頸。
至於在操作層面,新措施應致力滿足三項原則:高效率(低行政成本),減低通脹影響,及維持政府財政管理的彈性。
設立市民戶口
按照上述原則,特區政府可撥出四百七十二億元,以一籃子的方式推動以下四項措施:  一、全港「市民戶口」:為了公平地藏富於民,政府可以為每位年滿十八歲的永久居民開設一個「市民戶口」,並存入四千元作為種子基金,其中二千元留作退休用途,其餘二千元可以讓市民即時提取作個人發展用途。此舉共需款二百二十六億元。「市民戶口」是長遠基礎建設的一環,因應人口高齡化及社會競爭對個人發展的需要,它可以按照未來社會抉擇演變為一個多用途戶口。日後政府亦應將每年度財政盈餘的固定份額撥入「市民戶口」。
二、弱勢群體「特惠金」:鑑於高通脹重臨,特區政府可以發放五千元「特惠金」給以下兩類弱勢人士:社會保障計劃受助人,包括領取綜援、生果金以及傷殘津貼的人士;及月入八千元以下的在職「低薪奮鬥族」。此舉共需款一零四億元,可惠及約二百萬人。
三、公共交通津貼:公共交通支出是住戶開支中的第三大類別,最近連串加費的浪潮,波及絕大部分的香港市民,特別是貧窮家庭,生活質素受嚴重影響。若選擇性地提供補貼,範圍太窄則於事無補,範圍太闊則行政費用高昂而得不償失。因此,政府應向所有公共交通工具的乘客通過八達通提供一刀切的交通津貼。為期一年的三成折扣共需款六十二億元。
四、「應對氣候變化基金」:全球暖化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共同挑戰,若香港能夠作出前瞻性的回應,不但有助紓緩一些本地空氣污染和城市設計的矛盾,更可以加強國際城市的地位。政府可撥出八十億元,設立「應對氣候變化基金」,推行以下四項本地和跨境措施:五億元用於「低碳發展專業支援計劃」;二十億元用於「綠色社區資助計劃」;五億元用於「綠色家居資助計劃」和五十億元用於「珠三角應對氣候變化基金」。
以盈餘突破樽頸
今年是曾俊華出任財政司司長後的第一份財政報告,他面臨的抉擇:一是躲在「審慎理財」的擋箭牌背後,作一些政治權宜的舉措,為政府減壓和為自己添些掌聲;一是掌握先機,針對「M型社會」、貧窮、環境的深層次矛盾,為打開樽頸制約而努力。
雖然港人不能夠通過民主選舉選擇「階梯式飛躍」的進步,但總盼望從新任的財政司身上看到多一點政治勇氣。
公共專業聯盟主席
標籤:,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