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專欄 | May 13th, 2008 |
2008-05-13刊載於《信報》專業眼
近日香港糧價上漲幾乎天天見報,但這不是香港獨有的現象,而是發生在全球廣泛地區的沉默災難。世界銀行估計在短短半年內,飢餓人口增加一億。糧價上升的原因很多,包括需求增加,自然災害影響供應,生物能源的消耗,加上金融市場投機炒作與富裕地區的浪費。
四月初,中央電視台報道,因受國際供應的影響,香港市場大米供應緊張;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馬時亨表示,中央政府會全力確保港澳食品與大米的供應及貨源足夠,市民無須恐慌。
不患寡而患不均
這則新聞,令我這個對於中國內地貧窮狀況一向關心、亦有點理解的普通香港人感到十分羞愧。目前,內地尚有三千萬以上的人口生活於貧窮線下,口糧供應長期不足;香港則一直以來得天獨厚,港人也常為自己高度靈活的適應能力自豪。中央政府須處理的,是十三億生存條件普遍不及港人的同胞的溫飽問題;但今天,有些香港人卻要她作出供糧的保證!
香港的問題是不均,而非不足。據政府發表的數字,每天港人丟棄廚餘達三千噸,卻同時有數十萬兒童生活在貧困中。
香港是富裕的地方。今年三月,政府統計處公布,去年第四季度的本地生產總值(GDP)升百分之十一點七至四千四百七十二億港元。在去年第四季度,香港對外收益總流入的最主要來源地仍是內地,佔總流入的百分之二十八點三,比美國及英國都高。香港的富有,很大程度依賴與內地的商業和社會合作,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我認為香港政府及市民在糧價上漲的時刻,不單只不應安於中央的糧供保證,反之應積極尋求協助內地及世界各地有困難的窮人渡過危機。這是作為一個國際大都會應有的責任和理想。
紐倫人文質素?
香港的工商金融界提了一個「紐倫港」概念,意思是香港要與紐約、倫敦兩大都會鼎足而立。政府提出紅酒全面免稅時,就有人飄飄然,想到香港追貼倫敦成為紅酒中心,以致輻射至旅遊服務業,一切都紅起來。然而,紐約倫敦遠遠不只是紅酒、旅遊和服務中心。
倫敦有更值得我們借鏡的地方。四月二十一日,當香港市民仍注目於超級市場貨架時,包括聯合國糧食計劃署總幹事在內的三十多人在倫敦召開了峰會,討論應對全球食品價格高升問題,目的是幫助各國對日後的行動方案進行構想,找出解決方法。與會人士注意到糧食危機正威脅全球,使本來可以擺脫貧困的部分國家和地區受到更大煎熬。全球每天有二萬五千人因缺糧而餓死,包括許多兒童。對發展中國家來說,糧食問題極為嚴峻,並同時影響到其政治和經濟穩定。
香港政府不是完全沒有國際人道視野的。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四月二十日一篇發表在政府網頁的網誌說:「糧荒,對於生活在香港這塊福地的市民來說,實在有點遙遠和陌生。過去數十個寒暑,無論我們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發生怎樣的動盪、經歷怎樣的風雨,也不用憂慮香港會出現糧荒。但想不到,到了經濟和科技發展蓬勃的二十一世紀,糧食問題竟然引起了香港市民和輿論的關注。」曾司長提到希望港人不單要眼於香港自己超級市場貨架的問題,而是眼於全中國,以至全世界。這一點十分關鍵,我呼籲政府應從這一個理解開始,處理好香港市民生計的同時,可以為更高遠的理想奮鬥,集合政治領袖、民間團體、商界及學者,探索在世界糧食短缺的威脅下,香港可以扮演什麼積極的角色。
香港生產的糧食不多,香港市民是靠中國大陸和世界各地的人民的勞動得以溫飽的。香港人難道心甘情願只盯眼前瑣碎,跟在一些只懂格價的政黨後頭做井底蛙嗎?
公共專業聯盟
標籤:
糧價上漲,
糧食危機,
超市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