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文章, 文章 | June 28th, 2013 |

堆填區角力的理想結局

黎廣德
公共專業聯盟政策召集人

從黃錦星到林鄭月娥,政府傾盡全力,登報懇求「市民包容」,就是為了要立法會在本週三替擴建三個堆填區開綠燈。由地區勢力到政黨,由環保團體到學者,莫不空群而出,儼如肉搏戰。但甚麼投票結果才是對香港人最理想的結局?
堆填區本身的利弊,大家都耳熟能詳。但今次混戰背後有三個徵結,不但主宰往後廢物管理的發展路向,更會影響政府其他環境政策的成敗。這就是環保界對政府的信任度,地區社群的鄰避心態,以及政府和政黨的民粹傾向。

全面擴建堆填區 反成原地踏步

環保團體一直對本屆環境局寄予厚望,咸認為局長黃錦星、副局長陸恭蕙和局長助理區詠芷是有心人,但大家擔心他們受制於梁振英政府的意識形態和官僚系統的因循苟且,可能寸步難移。特首梁振英在壓倒性的科學證據面前仍然堅持龍尾人工泳灘上馬,對他們的威信是一大打撃。環境局推出十年《資源循環藍圖》的重中之重是垃圾按量收費,但官僚系統對此燙手山芋極力抗拒:廖秀冬任環境局長時曾計劃在2007年提交立法草案,但至今仍然兜兜轉轉推給可持續發展委員會諮詢,所以全面垃圾徵費能否於2015年實施,實難逆料。因此,環保界的擔憂是一旦堆填區成功擴建,本屆政府沒有危機感,自會對減廢和資源回收放慢手腳,一切原地踏步。
地區人士眼見政府弱勢,「不在我家後園」的鄰避心態越演越烈。各地社群希望減少社區内的不受歡迎設施,本是正常不過的現象。解决之道不外乎兩類:運用創意設計減低影響和提供社區補償措施。可惜前者因為往屆政府食言太多,不少社區均效法屯門區,採取「舊債未償、新債免問」的態度,或如將軍澳居民,乾脆指責政府言而無信,關上談判之門;後者則因政府財政部門抗拒,只能做門面功夫,連政務司長林鄭月娥也無法交出真正與社區受損程度掛勾的補償措施 (例如按照垃圾接收量的多寡而减免電費或差餉) 。

政府政黨鬥民粹 放棄規劃原則

第三個徵結是民粹傾向,有如傳染病般在政府與政黨之間互相感染。政黨順應民意決定投票取向是意料中事,但若果因此而放棄一貫原則或不惜有損大局,討好選民的目標隨時適得其反。無論是建制派表面上為民請命但投票時保皇,或泛民政黨只顧道德高地一刀切反對,皆欠缺綜覧全局鏗鏘有力的論述。但今次受民粹心態荼毒最深的反而是特區政府:任何人都明白將軍澳新市鎮擴展至堆填區旁邊是規劃失誤的惡果,將來因擴建堆填區將軍澳受害的居民總數會比其他兩區多出百倍,所以若果政府按照社會影響評估的結果取捨,必然會得出關閉將軍澳而擴建其餘兩區的結論。可惜梁振英為了安撫新界地區勢力,硬要三區同步擴建,這豈非放棄規劃原則而遷就民粹的極致?
香港人要走出困局,最佳的結局不是政府全贏或全輸。政府全贏會令環境部門失去危機感,局方領導也會欠缺了迫使其他政策局配合的籌碼;政府全輸則會有拖延決策的藉口,勢令本地回收再造業停滯不前。因此,立法會否決將軍澳堆填區擴建,為新界東北擴建開綠燈,同意啓動新界西堆填區的可行性研究但將研究範圍擴展至香港西部基建和填海項目的策略性環評,同時要求環境局提前為垃圾徵費立法,應該是今天最理想的結局。開綠燈的前提是發展局放棄在坪輋/打鼓嶺發展和龍鼓灘填海,否則在一二十年後將軍澳規劃失誤的鬧劇又再歴史重演。

[刊於2013年6月25 日 明報]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