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專欄 | July 20th, 2009 |

2009-07-20 刊載於《信報》專業眼
儘管今年所有學校的教學安排,都被特首親自調教的「豬流感重藥」打亂,全港有不下三千名中學老師仍然在為今年九月開始實施的新高中通識課程緊張籌 謀。通識教育開宗明義地以培養年輕人多角度、批判性和獨立思考,並加強社會觸覺為目標。雖然傳媒近期以「評分冇譜」、「才子通識也肥佬」這種考分主導的慣 性思維,把通識課程以戲謔方式報道,但事實擺在眼前,將來每年八萬多的高中畢業生,都會經歷通識科的洗禮。因此,通識科如何教、學生如何學,是關乎香港下 一代接班人如何與社會銜接、如何傳承社會核心價值的大事,絕對不能忽視。
正因為通識課程的綜合性高、可塑性強,大大開 拓了教學空間—從課室延伸到社區,讓學生進行參與式學習。但活用延伸的教學空間需要新資源和新裝備,在目前的教學環境下,除非老師獲得額外支援,教學模式 很大機會被傳統思維左右,不但會損害學生從教改所獲的得益,更會削弱把下一代培養成「負責任公民」的通識課程目標。
嶺 南大學陳清僑教授等剛完成了一項有關初中綜合人文科的研究,調查結果可作新高中通識科教學的示。其中一項發現十分有趣:老師以為學生最不喜歡小組討論, 卻原來學生最不喜歡老師講課和專題研究,最喜歡小組討論。這種認知上的反差,可能隱示教學資源與教學目標不配套的危機。
舉例來說:「今日香港」是通識課程六大單元之一,老師究竟應如何引導同學認識香港?
港人財富與享受不對稱
香港經常贏得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系的美譽,「最方便營商」指數全球排行第四,根據世界銀行按二七年的購買力平價計算,香港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以四萬二千三百二十一美元排行全球第六。
但與此同時,香港在「最適宜居住城市」的全球排名是七十【註】,以點五三的堅尼系數成為全亞洲貧富最懸殊的城市,人均居住面積更少得可憐,每人不到十五方米,比全國平均的二十六方米差了一大截,是中國城市中的「包尾大幡」。
這些對比強烈的數字說明了一個事實:香港人享受的發展成果,與香港整體能力和資源不相稱。香港的發展受到種種環境資源的制約—水、空氣、土地、都市空間、鄉郊景觀、文化古蹟、交通網絡等等,但這些制約是命定的嗎?為什麼大部分香港人無法享受辛苦耕耘後應得的成果?
若果老師能夠帶動學生從日常生活開始思考,通過親身參與,觀察一些社區內活生生的案例,這都是學習通識科「今日香港」的上佳途徑。
土地價值成爭議核心
近 月來社會上很多爭議,都與土地價值密不可分。例如政府建設高速鐵路,為了追回過去耽誤決策的時間,不惜省卻諮詢而堅持遷拆菜園村;過去兩周有建築商不顧農 民報警反對,用建築廢料把塱原河上鄉農地大幅填埋;上周立法會就開發商強制拍賣舊樓的門檻,應否由九成降低至八成召開公聽會,共有七十多個團體代表出席陳 詞;東涌居民和環保團體在上周集資登全版廣告,要求把港珠澳大橋填海區位置,從機場島東面移至西面,以免破壞社區環境等等。
看 來,這類爭議還會愈演愈烈,若果學生參與其中,可以切身處地搜集各方面的論據,從而以批判思維反思這一代香港人秉持的價值:新界農地的未來是否只能體現於 土地的開發價值?對土地關愛、對大自然關愛是否已成過去?若果尊重不同生活方式是主流價值,舊樓居民因為堅持物業居住權而拒絕拍賣,與開發商認為重建發展 權凌駕一切的觀點究竟應如何取捨?在高速發展基建的過程中如何維護社會公義,使弱勢社區不致在「發展」的大旗下被犧牲?
香 港有活躍的公民社會,單是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的成員機構便有三百多家,再加上很多自發的社區組織,都可以為通識科教學提供多元化的「實例支援」。關鍵在於老 師能否善用社區資源,擴教學空間。一位老師在上周一個研討會後,一臉無奈地向我提出了一個問題:若果校長和家長一如既往,要求他保證通識科有八成及格 率,他哪裏還有什麼教學空間?
弔詭的是:通識科沒有指定課本,既然連才子也會「肥佬」,誰又敢說社區參與不能變成提升合格率的捷徑?
香港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排行全球第六,「最宜居城市」卻排名第七十,堪稱是一個「6╱70密碼」。若果參與式學習能夠激發年青人破解「6╱70密碼」的意欲,通識科教學不應只是中學教師的焦點,更應是公民社會的共同關注,用以造就下一代,成為釋放香港潛能的契機。
註 參考國際人力資源公司 Mercer Consulting 的調查,詳見拙作《釋放香港》一書第十五頁
公共專業聯盟主席
標籤:, ,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