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專欄 | June 25th, 2008 |

2008-06-25刊載於《信報》專業眼
由於市區重建局近年推行的項目引起社會極大爭議,幾乎舉步維艱。被各界催促多年後,政府在上周終於宣布對市區重建策略進行檢討,但檢討時間表卻令人大吃一驚。檢討為時兩年,預計在二○一○年第二季完成報告,再由發展局根據報告制定新政策或草擬新法例。


幾 乎可以預測,在曾特首二○一二年下台前不會實施任何新的市區重建策略,這等於說未來四年遍布港九的火頭:如何實現可持續城市發展、如何保存社區網絡、如何 保育文物古蹟、如何公平處理居民權益等爭論,還是會按照過時的機制繼續燃燒下去 ─ 這究竟是讓香港往上行還是往下墜?
日 前筆者出席了一個有關珠江三角洲地區空氣污染研究報告的發布會,一位香港大學醫學院教授語帶感慨地指出:「雖然這次研究清楚指出每年最少有一萬名珠三角、 包括香港和澳門的居民,因為空氣污染而提早死亡,但是我不敢奢望政府會改善政策,正如禽流感已經發生了五次,損失無數,政府仍然不敢實行中央屠宰……。」 香港,你究竟生了什麼病?
決策癱瘓禍延子孫
在任何重視生命的文明社會,人命的損失和危害健康的風險是最能夠迫使政府大刀斧、不惜代價改善政策的動力。第一次禽流感已經是十一年前的事,到今天才見到政府高層多一點心,生病的看來就是手握決策大權的高層官員。
特區政府高層患上了「決策癱瘓症」, 受害的不僅是七百萬市民,更使專業和商界錯失了無數發展機遇。這種例子俯拾皆是:  ‧為了徹底改善空氣質素,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兩年前提出近四十項共需投 資逾五百億元的計劃,至今大部份石沉大海;  ‧筆者在二○○三年受可持續發展委員會所託,召集了一個專家支援小組,推動公眾參與並制訂了固體廢物管理的 可持續發展策略,包括推行焚化爐的建議,而早於一九九八年環保署的減廢框架計劃亦已提出興建「轉廢為能」的焚化爐。可惜直到今天,這個投資四十億元的計劃 連是否進行政府也未作實;  ‧電廠減低排放須更換潔淨能源,政府遲遲不決定耗資一百億元的天然氣接收站興建方案,更未研究如何把天然氣應用普及化;相比 之下,北京公交部門已投資四十億元更換系統,今年將有五千部天然氣巴士在路上行走;  ‧儘管早於二○○○年政府委任的國際專家小組已經建議進行淨化海港 計劃的生物處理(即第二期乙工程),但政府高層至今仍拒絕為這個一百零八億元的項目訂立確切時間表;  為了解決港島北岸的交通擠塞,電子道路收費系統過 去二十年來研究了一次又一次,共建維港委員會委任的專家小組在兩年前也認為建設中環灣仔繞道不能取代電子道路收費,但至今政府仍然是議而不決。
單 單上述拖延無期的工程項目總值已逾七百億元。政府只要添加創意,擴闊視野,廣納民意,這些都是可以獲得社會大眾喝采、表現政府能「急民之所急」的項目。然 而,政府的拖延卻令社會在環境惡化和公共健康方面,繼續承受難以量度的風險。社會更損失不可勝數的發展機遇,每一位市民都是受害人。
政制扭曲內傷處處
特區政府高層拖延策往往是出於自保心態、昧於國際形勢、不掌握技術關節、受制於特殊利益、或落後於加速改變的市民期望。
尋根究柢,現在特區處處扭曲的政治體制:向特權利益傾斜,行政與立法關係不對稱,政策理念的競爭被迫抽離於政治權力的競爭,都是「決策癱瘓症」的根源。
曾班子的「決策癱瘓症」有一個特點:外表不見瘀痕卻內傷處處。
過去董特首因為議而不決為人詬病,但曾班子的「聰明」之處是把不願決、不敢決的乾脆不議,再用政治化妝術把議題盡量收藏起來。但拖延不議雖然不會引起即時爆發的「外傷」,卻無法避免矛盾在社會各階層擴散的「內傷」。
要在目前的政治生態下醫治「決策癱瘓症」,最有效的方法莫過於由專業界運用科學理據,以無畏無私的態度表達獨立的專業意見和前瞻思維,從而凝聚道德力量。願意擔負起「公共知識分子」角色的專業人士,可以成為民意「造就者」,提供聰明答案,更可以成為協助政府下定決心前進的夥伴。
黎廣德《給工程師的十二封信》,見 www.albertlai.hk
公共專業聯盟主席
標籤: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