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專欄 | February 17th, 2009 |

2009-02-17刊載於《信報》專業眼
「愛護大自然等於為自己與我們下一代創造更美好的將來,為了身體力行,我特意為今晚的婚宴添加一個主題:減碳愛地球。」當我上周眼看新郎在台上宣布上述訊息的時候,台下的賓客大多流露出既疑惑、又讚嘆的表情。新郎是熱心環保公益的專業人士,愛地球誰也不會反對,但到酒店飲宴如何跟愛地球扯上關係,究竟要「減碳」還是要「減嘆」,確實令很多人摸不頭腦。
謎底就在每個賓客收到的一封「減碳利是」當中。利是內有一張「碳足印量度表」,只要每人選定從那一區出發,乘坐什交通工具,便知道自己因為出席當天婚宴而令大氣層增添了多少二氧化碳。
但即使如此,又如何能「減碳愛地球」?這一切得從十七年前的一次國際協議中說起。
低碳經濟大勢所趨
一九九二年五月,百多個國家簽署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再簽署了《京都議定書》。《京都議定書》在二○○五年生效,雖然它為發達國家制定了具法律約束力的減低室氣體排放義務,但愈來愈嚴峻的事實表明,要避免氣候變化引起的全球災難,必須群策群力,加快減排步伐。
二○○三年,英國在《能源白皮書》中率先提出「低碳經濟」的理念;到了二○○六年,英國政府委任的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斯特恩(Nicholas Stern)發表研究報告,指出必須盡早動用全球國民生產總值的百分之一,投入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否則全球承受的代價將高達國民生產總值的百分之五至二十。他因而呼籲全球政府向低碳經濟轉型。
至二○○七年十二月,當香港非政府組織代表團抵達印尼峇里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的時候,大家都已經不再討論是否應朝低碳發展,而是如何能夠走得更快。去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更是旗幟鮮明──「戒除嗜好、發展低碳經濟!」  就是這樣的背景催生了香港牛年的第一場低碳婚禮。發展低碳經濟自然須由政府負起最大責任,但除非每個人都身體力行:一方面改變生活方式,一方面力督促政府和企業,否則改變便無法成真。
飛機碳排放量驚人
上周的婚禮在尖東舉行。若果一個賓客駕車(假設三公升汽油引擎)從西環到賀,會排放四點二公斤的二氧化碳,從粉嶺過來更排放十二點九公斤。若果他乘坐巴士,即使遠至天水圍亦只排放六點五公斤。但若果他選坐火車從落馬洲往返尖東,也不過排放四點二公斤。
從「減碳利是」收集得來的統計結果,當晚賓客的二氧化碳總排放量共達五公噸。這不但包含了約三百個賓客的交通排放,亦計算了酒店餐廳六小時的耗電量。
令人詫異的是,五公噸排放量中有八成是由兩個人做成的:兩位從歐洲來的賓客,每人乘坐飛機的排放量已足有兩公噸。
當天賓客發起了自願捐獻,用以購買碳信貸(carbon credit) 。這些錢用於發展中國家的減排項目,例如興建風力、太陽能或水力發電廠取代燃煤發電、幫助工廠加裝節能設備、抽取煤層或堆填區甲烷氣發電、甚至在農村安裝用人畜糞肥作原料的沼氣所等,都有助減少室氣體排放。若果購買碳信貸的數量足以抵消當天整個活動所造成的室汽體排放量(即碳足印carbon footprint),這個婚禮便堪稱為「碳中和」(carbon neutral)活動。當然,每一個步驟──從如何量度碳足印、量度範圍、減排、碳抵消(carbon offset)、驗證等,都有國際認可的規範標準。
「贖罪券」和「變身券」
推而廣之,低碳活動不僅可以在婚禮推行,很多國際會議、展會、電影節、演唱會等,都已經把碳中和視為一個理所當然的目標。這個牛年婚禮在香港在自願減碳的成績表上加了一點點分數,但關鍵還是在於提醒大眾對氣候變化危機的關注,每個人都可以為避免一場全球浩劫獻出一分力。至二○○七年,全球自願性碳信貸交易已達六千五百萬噸,金額約三億三千萬美元。
在這個室氣體超標的年代,每個人出生下來便背負排出二氧化碳的「原罪」,這確實是壞消息。但好消息卻在後頭:我們其實可以選擇如何生活、如何消費來決定排放多少室氣體。
有一位賓客在放下捐款時笑問:「購買碳信貸是否等於為自己買『贖罪券』?」樂觀地想:每一張碳信貸也可以是將自己化身成超人救地球的「變身券」!
公共專業聯盟主席
標籤:,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