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政府稱自願私人醫療保險計劃能令「人人受惠」,不管有沒有能力購買私人醫保的市民都會得益。政府解釋,沒有能力購買醫保而倚賴公營醫療的市民可從中得益,因為透過鼓勵有能力的市民購買醫保,可減輕公營系統的負擔,從而縮短輪候時間。然而,由於購買私人醫保會受公帑資助,沒有能力購買的市民質疑政府能否兌現以上的承諾是完全合理的。根據國際經驗,我們擔心私人醫保不單不能減輕公營系統的負擔,長遠而言,更有可能增加負擔。
事實上,政府的顧問報告為我們的憂慮提供了一些理據。報告綜述相關文獻,指出到目前為止,並未有確實證據證明私人醫保能減輕公營醫院的負擔。報告又以澳洲私人醫保經驗為例,指出就着這課題的研究並沒有一致的結論。顧問綜合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私人醫保研究,認為私人醫保未能有效分攤公營部門的財政負擔;在有「重複性」私人醫保的制度裏,醫療開支從公營部門轉移至私營部門的幅度有限。 兩項相關研究 除上述政府顧問提及的研究外,我們可再補充兩項相關研究。澳洲La Trobe University 一位學者就着澳洲經驗的研究有這樣的結論:研究再次證實其他國家早前的研究發現——擴大私營醫療市場與公營醫療部門輪候時間的增加有關;這恰巧與支持擴大私營市場以減輕公營部門壓力的政治口號相反。 另外,多倫多大學學者就着5 個OECD 國家的研究認為:1)國際證據未能證實有一個平行於公營部門的私營保險醫療市場能縮短整體輪候時間;2)公共而非私人資源的投入較能影響公營部門輪候名單的長短;3)總的來說,私人的融資方法很可能只會損害而不會改善公營部門;如要改善公營部門,改革重點須在公營部門本身。 私人醫保可能損害公營部門 私人醫保不會改善,甚至可能損害公營部門的原因並不難解釋。首先,重要的醫療資源,尤其是醫療人員,在中短期的供應都會變得非常有限。擴大私營部門只會抽走公營部門的資源,令它的能力萎縮。另外,公私營部門互相爭奪有限的資源只會使價格上升和造成醫療通脹。 其次,私營部門存在誘因只接收盈利較高及較簡單的病症,並將盈利較低及較複雜的病症轉介至公營部門。假如公營部門內設有私家設施,私營部門這不當的誘因(perverseincentives)會進一步加强。在這情况下,有私人醫保的病人亦有誘因選擇公營部門的私家設施醫治較複雜的病症。另外,由於私家醫院一般都缺乏處理危急病症的設施,公營部門會同時被迫充當私家醫院意外或嚴重併發事故的後援。最終,幾乎所有急症和大部分最老、最窮、最病的病人都會要由公營部門照顧。英國有證據顯示在私人住院服務較多的地區,公營醫院病人住院的日數會較長。澳洲數據也顯示公營醫院病例的平均複雜性較私營醫院的高。以萎縮了的能力照料越益複雜的病症,公營醫院的負擔不減反加應是意料之內的事。 「人人受惠」說法待政府證明 最後,假如容許醫生在公私營部門同時執業,這會誘發另一影響公營部門輪候時間長短的不當誘因。由於私營醫療的收費較高,醫生因此有誘因操控並加長公營部門的輪候時間,從而增加病人對自己私營服務的需求。其實,政府顧問所引述的OECD 私人醫保研究就有提及這問題,並有以下的論述:在某些國家,私人醫保市場較高的收費是一個誘因,鼓勵醫療服務提供者繼續公營系統的冗長輪候時間,甚或將病人轉介至自己的私人診所,以維持自己的業務。 政府顧問推算私人醫保可減輕公營醫院的負擔。但這推算似乎沒有把醫療人員在公私營部門的轉移、醫療人員的長遠供應,以及兩種不當誘因所可能誘發的各種影響計算在內。政府諮詢文件只論及醫療人手問題,但兩種不當誘因的影響卻隻字不提。政府更表示會考慮容許醫生在公私營部門同時執業和擴充公營醫院的私家設施。凡此種種都令我們更憂慮私人醫保是否只會以犧牲公營部門的利益為代價來使有能力購買私人醫保的市民得益。私人醫保能令「人人受惠」這說法有待政府進一步證明。 作者是醫療政策論壇召集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