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專欄 | October 24th, 2007 |

2007-10-24 刊載於《信報 》
近日常在傳媒報導中見到葉劉淑儀的踪影。筆者曾與葉劉共事一年,以我認識的她,不可能會就硬推二十三條道歉。她提出的辯解是作為一個主要官員,特首定了政策她便要全力推行。這個理由我是不能接受的。上司命令你做,你就不管好歹照做,專業判斷在哪裏? 道德勇氣在哪裏? 良心在哪裏?核心價值屢遭侵蝕這正是特區政府政務職系內存在的重大危機。

這危機,不斷侵蝕着香港的核心價值。特區政府過去十年的施政質素不斷下降,以致在一些重大施政上違反了基本的政治及經濟常理,損害了整體社會利益,一切皆源於這個危機。試舉三例:
例一: 一個父親與失散了一百年的孩子重逢。基本常識告訴我們,父親應多和孩子飲茶看戲以建立感情。但父親不斷問孩子是否愛他,並要和孩子約法廿三條,威嚇孩子若不順從便要施以嚴刑峻罰。最後孩子與父親當然更疏離。這是政府硬推廿三條的惡夢。
例二: 九七年前後的地產市場,是一個泡沫市場。泡沫其後爆破,地產價格一落千丈。在經濟歷史中,第一個泡沫大概是於一六三六年在荷蘭出現的「鬱金香泡沫」;從此,泡沫不斷在礦產市場、地產市場和互聯網股票市場出現。痛苦的經驗告訴我們,當泡沫爆破後,政府是不應該嘗試托著不斷下跌的價格。事實上,我們應該讓價格
回到供求平衡的水平,或未來現金流量現值的水平。這水平才是真實的價值。這是經濟學的普通常識,道理是只有真實的價值才能引發購買活動、復甦經濟。當然,在極少數的情況下,基於公眾利益,政府有可能出手救助個別銀行或公司。但該銀行或公司,必須先把減了值的資產從股本中撇帳。政府更會藉此機會,整頓市場結構,
以防止泡沫重現。明顯地,在上次地產泡沫爆破時,特區政府並沒有依照這個常識與原則處理問題,在02 年採取了九項托市的措施。結果香港的成本結構仍然過高,特別是房地產成本。香港錯失了回復應有競爭力的黃金機會。
例三: 商品及服務稅 (GST) 在很多國家都有推行。但略有國際視野和普通常識的,都知道這是一項極具爭議的稅種。主要原因是它對市民不公平,卻對政府很有利。所以,在很多自由國家推行時都產生很大的政治反彈。除了有政黨輸了大選外,也有政府因而垮台。在自由體系中,如要服眾,政府必須在一個公平的政治程序下獲勝,才能推行這種「苦口良藥」的稅種。並非由普選產生的特區政府,竟然以為可以通過一些所謂專家研究與諮詢,便能推行這項稅收,實在是未有考慮政治常理、毫無國際常識。
違反常理 焦頭爛額

為什麽特區政府會不斷出現一些違反政治經濟常理的政策呢? 原因是在政府政務職系內,沒有太多肯以專業判斷、道德勇氣與良心去維護社會利益的官員,結果無人喊停這些有問題的決定,直到社會激烈反彈,政府才不得不收回一切,沒事人一樣,社會卻已白白虛耗了大量公帑與光陰,焦頭爛額。政府的文職公務員大約可分為三種:一是行政職系,如行政主任、文員等;二是專業職系,如經濟師、統計師等;三是政務職系,如各秘書長等。在行政職系中,由於工作的性質,當然除了犯法的事,一般上司命令你怎做你就怎做,少有違命。但在
專業職系中,要求便高很多。稱得上專業人士,必須要用專業道德與良心去維護專業準則。例如一個不懂統計學的上司,要求一個政府統計師不用科學的隨機抽樣方法進行抽樣調查,那這位政府統計師便應勇於維護專業準則而拒絕順從。政務職系的官員和專業職系一樣,市民也要求他們用良心來辦事。當然很多政策性問題,不是那麼明顯違反政治及經濟常理。但遇到如上述的三個例子,政務職系的官員應勇於以良心來制衡,以保障香港市民的根本利益。請以良心為尺我不是在這裏鼓吹政務職系的官員反對政府。我的意思是官員要以社會利益來制衡
長官意志,如制衡不成功,便要用專業道德與良心,來考慮是否繼續助紂為虐了。作為一個會計師,如果上司要我違反會計準則「做數」,我是會辭職的。專業人士要有專業良心,政府官員也應該有維護社會利益的良心。
我想起03、04 年那段香港的黑暗日子。那時候,近三百位有識之士,聯署呼籲維護香港的核心價值 ─ 自由民主、人權法治、公平公義、和平仁愛、誠信透明、多元包容、尊重個人、恪守專業。讓我們以此為尺,去監察政府官員的一言一行;也願政府官員以此為尺,憑良心做好他的本份。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