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專欄 | June 17th, 2008 |
2008-06-17刊載於《信報》專業眼
較早前,《經濟學人》的評論指出,香港作為一個國際金融中心,對企業管治的質素每下愈況。
文 章提及獨立股評人 David Webb 因不滿政府「走後門」,支持外行而且缺乏經驗的人出任港交所董事會,並把其他更有資格更有經驗的人選拒諸門外,憤而辭去董事會職務。文章又指,港交所似乎 現正與政府商討制定新一套企業管治標準,以放寬有關利益申報的規則。此舉將進一步令政府向商賈靠攏,小股東利益受損。
究 竟香港的企業管治質素是否如作者所言日漸下降,有待進一步的討論。但評論無疑揭示了一個更深層的問題:政府用人唯親,不論在公營公司的董事局、公營機構、 甚或關於政策的顧問委員會,都廣布親信,似乎已是不爭事實。無論在哪一個範疇,我們都聽到同一把聲音、見熟悉的面孔。
當「用人唯親」成為教條
這 種親疏有別的委任作風,可怕地無孔不入的支配香港市民各方面的生活。細微如「香港藝術節」的演出,觀眾都期望欣賞一些優質藝術文化節目,度過一個愉快的 晚上,但只要留意一下場刊上藝術節委員會的名單,就不難發現盡是親政府的人物。試問前高官或富商有什麼資格決定觀眾該欣賞巴赫或是普契尼?同樣地,市民大 眾根本無法接受由曾憲梓去代表香港人傳火炬 ─ 這究竟體現了什麼奧運精神?
諷刺的是,賊喊捉賊,這些人總是理直氣壯地指責輿論把事情「政治化」。然而,在目前這個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大氣候下,政治取向幾乎是唯一決定任何公職任命的因素。服從遠比專業知識重要,政治歸邊凌駕能力、人格與誠信。
多元主義已名存實亡,親建制的臉孔無處不在,究竟是誰令我們的社會更「政治化」了?
再 舉西九龍文化區為例。公共專業聯盟深信,西九龍文化區的成敗,絕對取決於其管理架構的組成。我們需要藝術文化界業內人士,憑專業客觀的判斷,去決定這個 城市的文化路向。我們建議政府設立公開招聘制度,廣開言路讓有心有力的人士應徵。招聘條件必須清晰,甄選過程必須廉潔而透明。政治取向絕不能成為篩選的條 件。被委任的成員,亦必須向市民問責,以大眾利益為依歸。世上許多民主國家,都有類似的公職人員委任制度,如英國政府沿用的「諾倫原則」(The Nolan Principles),源自一九九四年保守黨官員涉及商業酬庸醜聞,首相馬卓安請諾倫勳爵,為了公職人員重訂標準,訂出無私、誠信、客觀、問責、公開、 誠實、以身作則領導社會七項,成為現代西方社會的規矩;後來公職委任專員訂立委任公職人員的實務守則,也將諾倫原則納入其中。為什麼偏偏香港背道而馳?政 府憑什麼可以無視國際普遍價值與規矩?
不公不義的溫床
這種不透明、不問責、不專業的委任制度,只會進一步令社會分化。政府口口聲聲說要建立和諧社會,如果它真心追求這個崇高理想,就更應該努力推動團結,而非加劇社會矛盾。
近 日鬧得滿城風雨的副局長及政治助理任命,就正正突顯了政府在人事任命上進退失據。整個過程,只是一場黑箱作業。市民甚至不知道誰是敲定人選的最後話事人, 更遑論甄選條件及任命的理由。透明和問責的原則,早就蕩然無存。曾特首宣布任命的一刻,所有副局長及政治助理竟然缺席記者會,早就惹人非議。直至國籍與薪 酬問題爆發,他們都是在最後階段迫不得已才肯面對公眾及傳媒。這種鬼祟的態度難免令人質疑被委任者究竟是真心服務香港,還是只把公職視為飛黃騰達的跳板。 如果委任的目的是為了培育未來「政治領袖」,曾先生,你作為始作俑者,請別忘記:怎樣的制度,便會產生怎樣的「人才」。
公共專業聯盟
標籤:
政治領袖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