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專欄 | November 17th, 2008 |

2008-11-17刊載於《信報》專業眼
農曆立冬一過,天氣驟然轉冷。但天氣再冷也冷不過目前的市場情況。觀乎政府剛公布的本港第三季經濟數據,經濟增長大幅放緩,本地生產總值繼在第二季實質下跌百分之一點四後,在第三季再下跌百分之零點五,技術上已步入衰退;商品出口在第三季放緩,是二○○二年第一季以來最差的表現;消費方面,九月已明顯轉弱,在股市重挫下第四季數字不問可知。但有分析員表示,真正的嚴冬還未來臨。

在全球金融海嘯與內部需求萎縮的雙重打擊下,本港中小企的生存境況將更為嚴峻。政府統計處的數據顯示,少於五十名僱員的零售業、餐飲業、出入口企業的數目,在二○○六年有十五萬四千一百間,較二○○一年減少達百分之九點二;今年與明年的跌幅恐怕只會更大。
漂白式「方便管理」
縱使政府近日已就中小企的融資和貸款問題,推出多項措施,舒緩中小企融資和向銀行貸款時的壓力。但本港中小企面對的困局,是受其他多方面的因素影響的。
政府在構思公共政策時,往往受「方便管理」的心態及思維方式影響。個別公共政策原來複雜多元的目標遭簡單化,形成管理手段凌駕政策目標。體現在具體社會經濟政策時,便會窒礙中小企的發展。這可從房委會的商業樓宇政策及食物及生局的小販政策反映出來。新公屋商場的特色為「一一店」,每類店鋪差不多都是獨市經營、「一店獨大」,盡量開設大型甚至超大型超級市場、不設街市檔位,鮮魚肉菜的供應也由超市包攬,連鎖式店鋪或大集團壟斷超市、快餐店、便利店等市民生活基本需要的供應。
在小販管理方面,全港固定攤位小販牌照共有六千五百一十三個,超過九成半分布於香港及九龍,整個新界區只有二百四十八個;而五百九十個持牌流動小販,三百二十九個的販賣範圍在市區,二百六十一個在新界。新界地區不容增加小販,叫人費解。小販經營的「一刀切」政策是不合理的,為食品以外物品制訂發牌條件,是單純講求「方便管理」的具體表現;把「方便管理」原則推演到最大限度時,是把街道「漂白化」。
政府的「方便管理」對中小企的營商環境造成負面打擊。市場力量必然有利財雄勢大的大集團大企業,因此政府必須在情況仍未惡化至出現寡頭壟斷之前採取行動。
以願景造就生存空間
政府應率先在涉及經濟活動的公共政策範疇糾正偏重管理的取態,並以改善中小企營商環境作為公共政策檢討的目標。有關檢討應秉持以下原則:糾正「方便管理」的態度及管理模式在公共行政的凌駕地位、以公共資源推動行業及中小企發展、以跨部門協作方式掃除營商障礙,和提供善待中小企的措施。
政府應檢討公營屋商場租賃及店鋪組合的策略,尤其是超大型鋪位的必要性,透過適度縮小超級市場規模以騰出商業樓面面積,供開設其他店鋪之用;提供多一些面積較小的商鋪以減低開業及營運成本,降低創業門檻;恢復設置以個別商戶為主導的濕貨食品街市,讓低學歷低技術人士有機會營商及工作,不致墮入失業甚至綜援網。
小販政策方面,應以地區性政策取代全港性政策,可考慮在新界發出固定小販牌照、按行業需要增發牌照以取代「一刀切」政策、在屋範圍劃定小販認可區,或設置固定的短期零售設施,讓小販可以在規範下經營,發揮創意營生自救。
政府只要肯動腦筋,往往可以轉危為機。例如食品標籤營養法的實施,對中小企食品商多少有所影響,因為現時全港只有四間食物驗測中心,設施不敷應用,且被大財團壟斷,令驗測常要在外國進行。政府可提供誘因,鼓勵更多競爭者加入市場,令香港成為地區食物驗測中心,則供求兩方都有更多商機。
此外,強化資訊科技發展也有利中小企生存。我們的建議包括建立數碼化旅遊城市、建立數據中心、知識分享和開發、開放源碼的軟件和活力數碼教學。
本港的資訊科技公司大多是中小企,這可給它們帶來大量的機會,並為香港創造就業。更重要的是,為保障中小企的生存空間,政府應盡快啟動公平競爭法的立法程序。
政府不應只眼中小企融資的問題,而應以整全視野,從多方面了解中小企的困局,根本解決問題。中小企的春天,不會在政府的小恩小惠中到來,而是需要政府心懷願景去造就一個健康正常的生存環境。
公共專業聯盟
標籤:, ,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