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專欄 | October 8th, 2007 |
2007-10-08刊載於《信報》專業眼
前幾天,到海旁看煙花之前;心血來潮跑到一家已好一陣子沒光顧的茶餐廳吃東西。 問那「生面口」的、操濃重北方口音的女侍應,原本在那兒工作的相熟伙計強哥與成哥都去了哪裏;女侍應則壓低了聲音,說:「炒啦,女工平一截,老闆咪換曬女工囉!成行都係咁喇。」 筆者以往在澳門見到很多餐廳只聘用女性,主要原因是男性多在賭場工作,不願當侍應。現在香港亦愈來愈多食肆以女工取代男工,原因卻竟是女性的工資較低,尤其是新來港的女性,工資可以壓得更低!
被遺忘的基層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及樂施會最近公布有關低收入戶及勞工的研究,引起許多社會回響,反映貧窮問題不只是社福界的課題,亦是跨專業、跨界別人士都十分關注的重要社會議題。
社聯的研究採用二○○六年中期人口統計調查的數據,並根據國際經驗,以住戶入息中位數的一半,作為香港的貧窮線。以三人家庭的貧窮線為例,二○○一年約為九千三百七十五元,在二○○六年竟下降至八千七百五十元,跌幅高達百分之七!
由於貧窮線的定義是住戶入息中位數的一半,所以貧窮線下降亦代表住戶入息中位數的下降,與同期間上升達百分之十一的人均本地生產總值成強烈對比。許多香港人均未能享受經濟發展的成果,彷彿給遺忘在繁華鬧市背後的一條窮巷,巷頭巷尾塞滿了紙皮箱,外面的人看不到裏面的慘況,裏面的人找不到出路。
今次的研究,發現貧窮人數比二○○一年增加了一成,而其中四十五至六十四歲組別的貧窮人數增幅最大,由二○○一年只有二十五萬人,上升至二○○六年達三十四萬人,升幅高達百分之三十四。【表】 中年萬事哀
對於學歷高、有專門技能的人士來說,四十五至六十四歲屬事業與收入的高峰期。但體力勞動為主的低學歷工人,踏入中年往往等於要面對失業、開工不足、收入下降、散工化的困境。筆者預計中年貧窮人口數目仍會大幅上升,因為香港四十至四十九歲年齡組別的人數最多,屬於戰後嬰兒潮,而他們大部分都未能享受在一九七八年才推行的九年免費教育政策(第一批享有九年免費教育的人士,今年應為四十一歲)。
這些須要供養父母及子女的中年人士,工作不穩定及收入偏低直接引致家庭貧窮。同時,由於他們收入低,愈來愈多原本在家照顧子女或長者的女性,亦須要出外工作,而且往往只能在需要長時間或輪班工作的餐飲及零售業,找到較低薪的工作,結果亦大大影響他們對家庭的照顧,影響子女成長及長者的生活。
貧窮不只是經濟問題,亦造成許多不同的社會問題,包括兒童成長、長者照顧、家庭關係以至精神健康,導致惡性循環。
誰坐視惡性循環
貧窮及貧富懸殊的問題愈來愈嚴重,迫使曾特首不斷口頭強調關注問題。但是,基層市民現在看到的,只是政府在六月結束了只有不足兩年半壽命的扶貧委員會;每天不斷脹價的開門七件事;幾經辛苦達成的交通費可加可減機制,原來只是愚弄市民的把戲,因為九巴仍然可以在利潤「管制」計劃下要求加費一成;還有剛公布的比外籍傭工還要低的連鎖快餐店薪酬。
若特首未能在施政報告中兌現關注貧困的承諾,便等於「毀約」,基層市民積累已久的怨氣可能隨時爆發。筆者在此建議: 一、立即成立扶貧委員會,作為處理這複雜的社會問題、推動公眾參與以及官商民合作的平台,一方面負責提出政策建議,協調及督導不同政府部門的扶貧工作,另一方面加強對貧窮問題的研究,促進各界對貧窮問題有深入及全面的了解。
二、馬上為最低工資立法;同時創造更多基層就業機會,如環保工業、長者及幼兒照顧服務等,並藉社會企業協助弱勢社群就業;另一方面應加強培訓及成人教育,積極提升基層勞工的競爭力。
三、 立即設立全民退休保障制度,預早為香港進入高齡化社會作出準備。
四、設立五十億元的地區扶貧基金,作為第三屆政府五年任期內推行地區扶貧措施的資金。有關基金應由地區人士組成的委員會決定如何運用,以更能回應不同地區的不同需要。
公共專業聯盟成員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