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文章 | February 23rd, 2009 |
2009-02-23刊載於《信報》副刊
金融海嘯對實體經濟的影響慢慢浮現,經濟不景由Wall Street蔓延至Main Street。美國的失業率已超過7%,達數十年來新高,上周公布截至今年1月本港的失業率,也增至4.6%。香港自六十年代有數據以來,失業情況最嚴重的時期是2003年沙士,當時整體失業率高達8.6%,十五至十九歲青少年的失業率更近三成。
近日多間大企業已裁減數百人。數間大企業也曾傳聞會裁員。各行各業的裁員潮顯然已展開,資訊科技業是重災區之一。
筆者必須指出,如果大企業計劃裁減資訊科技員工以應付短暫的金融海嘯,賠上的將是公司的未來發展。相信各位對「科網泡沬爆破」都記憶猶新,1998至2000年,資訊科技業的專業人士轉工跳槽的頻率比更換手提電話的頻率還要高,到了2001年,大量科網公司結業,很多同業離開資訊科技業。
資訊科技與其他專業不同,會計師要重新入行不難,但離開資訊科技業三五年,要重新開始談何容易?大量資訊科技人士失業,令很多中學生對資訊科技行業的前景失信心,一些大學教授曾告訴筆者,報讀資訊科技課程的學生人數大幅減少。過去幾年的經濟復甦期間,內地資訊科技企業排隊到美國上市,但香港的資訊科技企業似乎陸續失去相對優勢,或許這就是大量有經驗的資訊科技專業人士在經濟不景時離開行業的代價。
裁員影響未來發展
資訊科技業的「職業周期」,一如資訊科技產品生命週期的特別短,幾年之間可以從極盛變衰。不過,只要有適當環境市場可復甦過來,如果各大型企業只顧現時,因而大量裁減資訊科技人員的話,筆者可以預期,當經濟兩三年內重新起飛,這些公司將要以極昂貴的價格,聘請經驗不足的資訊科技人員,屆時未必能追上競爭對手。公司無法聘得足夠人手,專業人士唯有日以繼夜工作,這樣的發展對雙方一點好處也沒有,對社會和香港經濟的長遠發展,同樣不見得有好處。
企業固然不應沒有長遠規劃,但政府更應顧及香港的長遠發展,不要再犯過去的錯誤。經濟不景時,市場對資訊科技人力需求下降是正常,政府正好善用現時的機會,推動一些能改善政府應用資訊科技、有助其他行業採納資訊科技,以及讓更多市民進修資訊科技的措施,這既增強香港長遠競爭力,更有助減輕經濟不景對資訊科技專業人士的震動,並避免大量資訊科技專業人士流失。這正是如筆者及很多資訊科技業人士,認為政府應善用預算案的好機會,希望財政司司長明白這些理據。
舉例來說,政府過去幾年多番出現資訊科技保安事故,很多重要政策範圍內的應用發展滯後,顯示政府內部實有需要改善各項推行資訊科技的程序,應該重新聘請資訊科技程式員及分析員,加快推行一些一直「只聞樓梯響」的計劃。報章報道政府計劃聘請數百人發展電子病歷系統,這正是筆者早前向財政司長提交的「十大資訊基建」建議之一,但政府絕對有能力做更多。
政府應為在香港設科研基地的企業提供額外稅務優惠,讓在本港完成高等科技課程又希望繼續研究工作的畢業生有更多出路。過去不少專家指出,經濟不景正是創業之時,但在如此經濟環境,信貸緊縮,要融資也很困難,政府應擴展資助創業的融資,不要令香港的中小企業再次失去發展的機會。
擴大資訊科技需求
不得不提的是,令筆者一直很困惑的持續進修基金。政府一直以來寧將難以定義的什麼「人際關係課程」列為可發還款項,也拒絕將資訊科技課程列入「持續進修基金」課程可發還款項的類別,這並不合理。更多勞動人口懂得運用資訊科技,必定有利香港的經濟發展,政府應將資訊及通訊科技納入持續進修基金的應可範圍,以及重新注資中小企業資助計劃的培訓基金,鼓勵中小企業為員工提供培訓。
當然,若政府接納「十大資訊基建」建議,能改善本港資訊基建之餘,也有助令市場有更大資訊科技需求。不過,政府不要忘記配套措施,就是將大型的資訊科技工程拆細,讓中小企公司也有機會競投政府的項目,以及改善業界長久不滿的採購程序,例如以價低者得為選標準則、過分「積極」議價拉低標價、合約條款(尤其涉及承辦商責任的苛刻條款),以及放寬項目的知識產權擁有權等。
說到底,改善就業的辦法不是沒有,關鍵是政府是否重視資訊科技業和香港的未來發展而已。據說,政府今年會有數百億元盈餘,希望政府不會用「財政情況嚴峻」等藉口避開業界的訴求,以及香港發展之需。改善香港的長遠競爭優勢,善用我們與珠三角經濟融合中的角色為目標,正是資訊科技業人士對政府今次預算案的期望。財政司司長,你聽得到嗎?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