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輝
公共專業聯盟
www.procommons.org.hk
城市規劃是「科學」、「藝術」、「經濟」和「政治」的結合體,若處理不當,便落得有如近日有關《環珠江口宜居灣區建設重點行動計劃》(以下簡稱 《計劃》)的「被規劃」亂象。由於對是次規劃失去信心,人權監察叫停規劃,一些年輕人更以「被規劃」、「瞞騙市民」和「強暴規劃」來形容。不過,那邊廂卻有《計劃》的擁護者乘機大跳忠字舞,向反對者扣上「拒中」、「破壞與內地關係」和「大香港主義」等帽子。至此,原屬於專業規劃的和文化,政治爭議,變成了「政治問題」。
民無信不立
政府若不能取信於民,她的任何計劃均注定失敗。因此,政府要推出任何計劃之前,理應開誠布公,爭取公眾支持。但綜觀今次《計劃》的諮詢,程序和內容欠佳,平白誤了大事。
近年本港規劃的公眾諮詢,漸漸的建立起多渠道、時間充足的諮詢模式,但是次《計劃》的諮詢原本大約只有二十天,且放在新年期間,十分低調,那難免惹來猜疑;在社會發生反彈後,官員竟指是次《計劃》只是一些方向和概念。
然而,在《計劃》文檔中有關落實規劃的「保障機制」的第一條(《環珠江口宜居灣區建設重點行動計劃》諮詢演示詳細版第44 頁),是「爭取中央政府支持」八個字;一般市民了解這是指「立項」,這是多數反對者最關心的,但官方解說不清。筆者是行內人,理解港官習慣不談大陸、而大陸的中級及以下的官員又不能「說了算」的情況。我想,如政府開誠布公的說明,必須在人大政協會議談「十二五」規劃時提供一些方案供初步討論,《計劃》尚未拍板,則市民大概會容易理解一點。
國內規劃發展,常有口號領先、欠缺量化(那便不用負責任)、美麗圖畫一張、落實時貪官上下其手的情況,加上不了解港人對「地產霸權」的抗拒情緒,竟然採用「大珠門庭」、「城市客廳」等國內樓盤式規劃口號。筆者是中國及香港持牌規劃師,但無論是在香港或建設部的專業指引中, 都找不到「大珠門庭」、「城市客廳」的科學定義。這反映出在專業量化及科學化水平不足。
我關心珠三角地區過度而具破壞性的開發,但《計劃》文件內傾向地產界的「實施促進『城市客 廳』建設的保障及激勵政 策」(見諮詢演示詳細版第31 頁),包括探索建立私人開發商減免稅收、優惠政策、開發補償、專項補助等機制,以及樞紐地區土地混合利用開發制度等,令人擔憂。
資源「規劃」互有影響
在《計劃》文件內,提到國際大都會人均二十至三十平方米的綠化,又提到珠三角人均八平方米和澳門十二平方米綠化,卻不敢提香港市區人均只有二平方米的情況(見諮詢演示詳細版第7 頁)。是覺得香港綠化太多太好,不用改善,還是已然放棄改善?此《計劃》文件更有欠缺可持續發展指標、綠道不綠等各種問題,須有待處理,在此只列舉一二。
是次的「被規劃」風波,除主要源於諮詢的內容和程序欠佳,亦有小部分是因港人以往不關心區域規劃而起。區域規劃必然有「被規劃」的客體, 區域內資源分配也必定是相互影響的。「十二五」規劃支持香港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就難免影響深圳和上海的機會;向香港供應東江水,就難免影響珠三角的水資源;香港有國際機場,就難免和區內其他機場競爭。 當港人擔心「被(大陸)規劃」的同時,珠三角更多的民眾亦可能擔心「被香港規劃」。專業的規劃師,應該站出來更好的解說這區域規劃,為市民掃除疑慮,亦助政府聽取民意。
不過,是次諮詢亦非一文不值。國內的公眾諮詢極為落後,這次事實上是國內公眾參與的前行一步。
由於香港歷史上重市場、輕規劃,令區域規劃和策略規劃長期滯後。如今次的《計劃》與「被規劃」風波能令政府反省,大力投入資源,改善區域規劃和策略規劃,或許是香港重拾自我,重建競爭力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