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專欄 | August 20th, 2008 |

2008-08-20刊載於《信報》專業眼
同事的女兒參加奧運了
小妮子名歐鎧淳 (Stephanie),今年剛剛十六歲,是香港奧運隊最年輕的成員,卻已身擁十一項香港游泳紀錄,亦囊括了幾個運動員精英大獎。其實香港近年也培育了一些很像樣的體藝界精英(如葉佩延、沈靖韜、張煒晴等),不過以香港超過一百三十萬的青少年人口來說,這數字倒很不像樣。
香港在殖民地時代的教育政策偏重學術成績,嚴重忽略了體藝科目對青少年的人格與意志鍛鍊、提高文化修養、以至作為一門專業技能的可行性。當年學生們常常聽到父母們嘀咕的還是這一句:「讀好書、搵番份好工、賺多錢!」  近年來中小學生在課餘學習體藝科目蔚然成風,父母亦肯花錢讓兒女多學點課堂以外的玩意,但這轉變好像並未帶來思想上的基本改變 ─ 體藝科目仍然被父母視為走進名校大門的工具,簡單來說,只是 a means to an end,而並非視為一個專業及有長遠發展潛能的科目。
Stephanie 媽媽的取態卻是既開明又實際,為了讓女兒專心備戰奧運,請求學校讓她停課一年,以便她能在深圳的軍事體育學院心無旁騖地備戰。
學校應主動協助
看來,學校的主動配合是裁培體藝人才不可或缺的因素。其實只要學校多點靈活性,體藝人才就不愁沒有發展空間。好像說學校可以讓有潛質的體藝學生少修一、兩個科目,好使他們能多花時間專注發展自己的強項。再者,如學生因比賽、表演或練習缺課的時候,學校可以把有關的課堂錄下,在學校網頁以 Webcast 播放,令因事缺課的學生重溫課堂上所教的。對於個別有非常成就的學生,學校亦可考慮特別處理,讓他們能夠以多於一般的時間修畢一個學年的課程。這些靈活的行政措施其實所費無幾,而主動培育體藝人才的學校亦會贏盡能夠全方位照顧學生「德、智、體、群、美」發展的口碑。
無論 Stpehanie 的賽事是在本地、外地、甚至遠至澳洲或歐洲進行,媽媽必定告假相伴。媽媽對於 Stephanie 的起居飲食、作息及練習時間都安排妥當。沒有一個開明的僱主,Stephanie 媽媽也休想每天準時放工為女兒打點一切,亦不可能奢望可以按女兒的比賽日程安排自己的假期。
八月九日,京奧開幕後的一天,某洋文報紙刊登了一則篇幅不少的專題訪問。被訪人是某大會計師行的人力資源總監,Dave McCann。原來該行全球有六位全職僱員入選了不同國家的奧運代表隊,而該行對於這些僱員參加奧運亦鼎力支持,包括容許他們彈性上班或有需要放一個無薪假期等,令這些選手能兼顧一份全職工作及艱苦的練習日程。Dave 還說他們(奧運選手)所表現的勇氣、力量、團隊及進取精神正與該行的核心價值相同。當然這篇訪問稿的「吹水」成分不少,不過卻能使讀者對該行有多點良好感覺、亦令「打工仔」對這類僱主另眼相看。
政府責無旁貸
雖然有家庭、學校和僱主的配合,沒有政府的主導政策,體藝人才的培養亦只會來得片面和沒有連貫性。
公共專業聯盟在上月發表的「香港社會流動報告」的其中一個建議亦指出,如果政府全面在學校教育中落實「一人一體一藝」的目標,真正培養多元潛能,除了可裁培國際級的體藝人才之外,亦可以為學術能力稍為欠佳者開拓一條就業甚至是向上社會流動之路。實行「一人一體一藝」亦會帶來不少正面經濟及社會效益:  ‧體藝技能的培訓主要由學校負責統籌,演藝體育界的教練導師任教,由於學生數量龐大,教練導師的需求自然大增,今天的學生明天將成為教練導師,將可以逐步發展為本港的重要行業之一;  ‧當個人建立了對個別體藝項目的興趣時,自然會增加有關方面的消費,及推動本港文化藝術的發展;  ‧本港市民在體育藝術方面素質的提升,可以為創意行業儲才及促進其發展,反過來會創造就業。
要香港真正成為國際城市、動感之都,體藝發展尤其重要,年輕人的參予、全民的投入、政府的主導政策缺一不可,尤以後者為關鍵。奧運熱潮轉眼就過,培育高質素的公民、特別是年輕人,卻是百年大工程。
公共專業聯盟副主席
標籤:,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