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專欄 | May 15th, 2009 |
2009-05-15刊載於《信報》專業眼
電影是文化創意經濟的重要產業:電影不僅能賣埠創,更重要的是它能帶動本土文化及商品外銷,並促進文化旅遊商機。
面 對港產電影業衰竭,特區政府自董建華年代便嘗試替其尋找出路。但這幾年間卻只是因循搞了一兩個發展基金。二○○七年十月正式接受申請的電影發展基金,準備 動用三億元公帑直接投資電影。事實證明政府以基金直接投資電影製作,不僅未能提高港產片的質與量,反而令電影人群起狠批基金不足,這正是政府好心做壞事的 又一例子。
越俎代庖不如長遠策略
基金在運作上的諸多問題如繁複的審批程序、資助金額的上限及資金何時「到位」等,皆是在可在技術層面解決的小問題,基本問題是,政府是否意識到直接投資電影是一個政策失誤。基金審批委員會有什麼能耐設立一套既客觀又透明的標準,去投資這三億公帑?
委員會的審批決定怎樣看也是兩面不討好:審批若以票房為投資準則,必定被業界批評為漠視多元化及窒息創意;若只顧注資給口碑好、有藝術價值但票房慘淡的小眾電影,則又會被市民詬病為「倒錢落海」。政府無端參與商業行為確是不智的決定。
近 十年才鼓吹文化創意產業的南韓,已把本土電影工業搞上軌道。南韓政府自一九九八年起便推出一籃子政策(而非單一政策)去鼓勵文化創意產業,包括給予影視投 資者百分之三稅務抵免、通過包括《文化產業振興基本法》等十多條有關法例,以及於二○○一年通過條例成立「韓國文化及媒體促進會」等。
二 ○○六年更推出了電影發展中長遠策略,定位把韓國電影全球市場佔有率提升至百分之三。六個主要政策目標包括:一、保持韓國電影多元性;二、維持穩定的電影 投資環境;三、提高演員福利、培養多元化電影人才及提高製作技術;四、讓韓片打進未開發的外國市場;五、平衡區域性的電影業發展;及六、將有關的規管及稅 務條例配合電影發展。
稅務抵免有效易行
在 英國,其電影工業的規模無疑給荷里活比下去。但英國並未在電影出產國版圖上消失,每年仍然出產不少既有國際口碑、題材新穎亦有票房的電影。英國政府對電影 並未提供甚麼大刀闊斧的優惠—業界只是與工黨政府幾番角力下,談判了一套對電影業有利的稅務政策,舉凡是符合幾個客觀條件(這包括電影主要製作費的百分之 二十五必須在英國本土花費)的「英國電影」,都能享受製作成本百分之二十至二十五的稅務抵免。
就 「英國電影」而言,英國一九八五年電影法羅列了三十一個客觀條件,一齣電影只要在三十一項條件中符合其中十六項便能稱之為「英國電影」。今年橫掃各大國際 電影獎項、全球票房收入多達三億三千萬美元的《一百萬零一夜》,因為其原著劇本在英國完成、電影語言為英語、後期製作及台前幕後主要工作人員的國籍等而成 為「英國電影」,得以享受稅務抵免。
加強電影人才培訓
筆者不質疑政府對扶助電影業的誠意。政府欠缺的是長遠願景、有效的政策配套及易於執行的法例。與其藥石亂投,倒不如只作積極配合、讓市場自己作主導。
綜 觀各國成功的例子,給予電影投資者及製作人稅務優惠【註一】是推動電影發展不可或缺的一環。相對於設立直接投資基金,稅務政策可減低政府直接參與電影投資 對市場的干擾。沒有盈利的電影是用不稅務優惠的,以稅務優惠吸引投資者,不但能減低電影投資者對公帑的依賴,更能刺激投資者拍出叫座叫好的電影。此外, 加強電影人才培訓、銳意拓展海外市場,以及設立基金專為非主流小型製作提供輔助資金,亦是必需的配套設施。
最 近曾與專門研究文化創意經濟的學者 John Howkins【註二】見面,他談及人類的創意本是與生俱來的,並不會因種族血緣而有所差異,周遭的經濟、政治及社會因素卻對創意的發揮或壓抑有深遠的 影響。我們深信在有利政策的配合下,香港能炮製出像《海角七號》、《非誠勿擾》般的片子絕對指日可待。
註一: 有關其他推動創意經濟的稅務政策請參考筆者於三月十一日在「專業眼」發表的〈在財政預算搜尋創意〉一文。
註二:John Howkins的著作有The Creative Economy、Creative Ecology: Where Thinking is a Proper Job等。
公共專業聯盟副主席
標籤:
電影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