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專欄 | February 27th, 2013 |

徐炳坤
公共專業聯盟金融專家小組成員
退休高級銀行職員

如是我聞,一間跨國企業香港區總裁表示,其企業設有職業退休計劃,雖然交由專業基金經理投資,上年度卻錄得頗大虧損,據基金經理解釋,因投資組合中股票佔總資產八成以上,在股市下跌時引致損失。該企業的員工紛紛要求降低股票投資比重,為此基金經理被要求降低股票10% – 15%,轉持信譽優良的政府港元債券,以減低風險及穩定回報。

令人詫異的是,基金經理表示如要達致該要求的組合,需時最少三至六個月,原因是巿場上適合購入的港元債券種類甚少及數量有限,故未能在短期內做到。該總裁沒有透露確實退休計劃的金額及所需債券的數量,但他認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而本地債券市場的規模細小和流動性郤如此低,令人覺得有點名過其實。政府在這方面實在需要多做些工夫。

債券市場規模細小

其實,特區政府多年前已認識到香港必須建立一個流通和活躍的港元債市,為本地機構拓展多元化融資渠道。此舉更可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而不是只倚靠股市一業獨榮。

政府亦曾經做了一些工作,以促進本地債市的發展,如發行年期至15年的外匯基金票據,以建立具代表性的孳息曲線;容許個別法定機構發行債券集資,以增加可供交易的債券數量;讓外匯基金票據在交易所上市,以方便投資者買賣。問題是除了外匯基金繼續發行票據外,其他法定機構未有再發行新債,令市場無以為繼,本地債市亦未能有效發展起來。

港元債市的發展程度及不上紐約、倫敦和其他金融中心,主要是可供交易的低風險債務工具數量有限。除了金管局的外匯基金票據和按揭證券公司外,其他法定機構均無需發債。政府財政充裕,大部份基建項目皆由政府出資,亦無需發債,致令債務工具的數量不多。投資者因而普遍惜售,多傾向長期持有,未能維持一個具流通性的債市。

六項措施 推動債市

本港需要一個成熟的債市,已是不爭的事實,而政府官員亦明白其重要性。我們建議政府採取以下六項措施,以推動本地債市:

1. 特區政府除了鼓勵各法定機構如港鐵、機管局和按揭證券公司發債外,為未來基建工程融資時,應盡量利用債券集資,以擴大可供投資者買賣的債券種類和數量。

2. 推行債市莊家制度。由莊家提供買賣報價,俾能解決同一債券因交易商不同而使報價出現很大差異,增加債券價格的透明度,及方便投資者隨時獲取報價和進行買賣,確保市場有穩定的流通性。

3. 個人和小投資者買賣債券的渠道不多,現時債券交易只能通過銀行和港交所進行。由於銷售債券只能賺取少額差價及服務收費,故此銀行的態度並不積極。外匯基金票據雖然可在港交所買賣,惟缺乏宣傳,因而交投疏落。故此,特區政府必須積極拓展交易渠道,擴大交易網絡,便利和普及投資者買賣,如設立網上平台,利用郵政局的電子證書驗證服務作核實,或甚至可在郵政局的櫃台買賣。

4. 債券的結算系統(CMU) 已做到買賣交收全面電腦化,但是只容許金管局批准的金融機構使用,不開放給一般的企業和個人投資者。此外,債券需要以中介人的名義存放在該系統內。為方便一般零售投資者參與買賣債劵,特區政府可考慮設立類似保管股票的中央債券交收戶口。

5. 為進一步方便一般投資者,金管局或按揭證券公司可考慮成立及管理港元債券基金,讓市民購買,前提是管理費需按實際支出收取,不容藉以牟利。

6. 股票市場在本地發展已有過百年歷史,一般投資者對股票的認識比債券深,自然對投資股票較有信心。針對現時債券投資教育不足問題,證監會宜負責推動個人投資債券和債券基金的風險控制教育。

適度有為還需坐言起行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長陳家強先生在2010年曾論及政府應深化市場的參與度,表示需拓展本地債券市場,以追上其他國際金融中心。寄望新一屆政府坐言起行,積極整頓本地金融市場,令其發展更趨深化和多元化。

為了改善本港的經濟大環境,也為了小市民退休後的福祉,香港債市,特別是港元債市的發展必須急起直追。

[原刊於:《信報》財經新聞,2013年2月27日]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