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專欄 | August 27th, 2008 |
2008-08-27刊載於《信報》專業眼
立法會功能組別議席的去留,在社會上已經爭吵很久,支持和反對的理據已經到了一個重重複複的地步。我們要問:為什麼今時今日,香港還在爭論這個原本已是非黑白分明的議題?
民主派多次指出功能組別不公平、不民主及鼓吹官商勾結的地方。身為一位希望盡快見到香港人可以享受真正及全面普選的市民,我當然同意這些說法。但是,民主派人士有沒有想過,他們愈是這樣「硬銷」這些理據,那些支持功能組別延續的利益人士及團體可能變得更保守?第一,無論這是有理由或沒理由,沒有人會願意承認自己支持的制度其實是多麼自私。第二,當一個人不停地跟你說你現有的是一種「著數」,要你放棄這「著數」又談何容易呢?
另一方面,建制派在自我及民主派的雙重催眠下,亦都相信功能組別是一種「著數」,促使符合他們界別利益的法例及政策可以在立法會通過。他們更相信功能組別議席可以防止民粹主義的擴張。在今屆立法會選舉當中,就正正有某些功能組別候選人以「界別利益」作為他們的核心甚至唯一的政綱,令人幾乎以為他們出選的是工會主席一職。
另一種民粹主義
由此看來,香港政壇上的主要派別都認為功能組別議席是一種「著數」。但是,這與香港在回歸後的政治生態相符嗎?
我相信,事實和大家的觀感有很大的出入。當民主派及建制派就功能組別議席的用途在自我催眠的時候,香港的普羅大眾亦都在這個公眾催眠中漸漸地相信,功能組別議員可以為他們代表的界別帶來普通市民得不到的額外益處。因此,市民自然就對享有這些益處的界別成員及代表抱著一個愈來愈懷疑,甚至不信任的態度。
這個現象就在公眾對大商家的看法在近年的改變上可以清楚看到。以前,香港人普遍都視成功的大商家為追捧對象,為大家的榜樣其中一個擁有額外政治權利的界別,而且更以「民意不能信賴」等理由去為這些權利辯護的時候,民意就變了。以前的擁戴已變成了現在的「奸商」、「官商勾結」等指控。
在這情況下,一個香港版的「兩個凡是」就呈現了。市民逐漸相信,凡是商界爭取的都是利己害民,凡是專業人士提倡的都是只顧「業界利益」。這個逢商、逢專業必反的心態就正是功能界別最怕的民粹主義。這個現象令到有些由功能界別提出,而能做到它們及公眾雙贏的政策都被一股民粹怨風吹退或拖慢。由這角度來看,保持功能組別對這些界別絕對不「著數」。
舉一個例子,律師及會計師等的專業界別在多年來都有提出專業工作的民事責任改革。若它們能實行,這些在多個民主政制國家都已經實行的改革會少及限制專業人士在他們工作上的訴訟風險。這不單對專業人士有好處,亦符合公眾利益,因為針對專業人士的大型訴訟,近年無論在香港或外地都愈來愈多。如果這些改革不能落實,專業人士的收費將會需要比現在更加急劇增加來補償日益增長的風險,而他們提供的專業意見亦會因這些風險變得過分保守。
但是,在民粹聲音愈來愈大的社會環境中,政府、某些議員和消費者委員會等都視這些改革為純粹「業界利益」的問題。這令到他們只懂得客氣地擺出一個「原則上可行,但要顧及改革對市民的傷害」的姿態而把這些本來是雙贏而並非對市民有「傷害」的改革一拖再拖。
從雙輸變成雙贏
由此可見,社會的民粹風氣並沒有因功能組別議席的保留而得到弱及制衡。相反,它們已變成民眾的「逢商必反、逢專業必反」的焦點。正如早前所說,很多有功能組別的界別都以為這些議席可以確保它們的利益。但是,這些議席的保留其實對各個界別都百害而無一利。取消功能組別議席,民粹風氣自能少一把火去煽動燃燒,威力自然減少。
在商言商,在專業談專業,對自己沒有「著數」的東西,真的值得繼續保留嗎?
公共專業聯盟
標籤:
功能組別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