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ther Articles, Article | July 9th, 2012 |

失信於民何以善後

黎廣德
公共專業聯盟研究委員會召集人

「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這本來是孔子告誡統治者,一旦失去人民信任,政權必快垮台的道理。可是這條戒律未必放諸四海而皆準,因為古今中外,獨裁政府憑藉威權與打壓,往往可以苟延殘喘相當時日,今天的北韓正是一例。

這條戒律放諸特區是否適合,並不取決於各黨派的主觀意願,反而需要客觀分析:一個沒有誠信的特首,是否真會令特區政府這部十幾萬人操作的機器失靈,以至最終無法轉動?

梁振英心裏明白,他因為沒有民主普選的授權,所以必須在議會外直接取得民意支持,才能有效管治。因此梁班子的頭號任務是「落區聆聽民意」,在宣誓就任後第二天便馬不停蹄,分批跑遍港九新界。

這項策略並不新鮮,撇開「做騷」的副作用,其實是曾蔭權就任初期強調的「公眾參與」的翻版,旨在讓公眾參與制定政策和增加認受性。「公眾參與」的基礎源自 「可持續發展」理論【註】,但成功與否取決於兩項要素:一是包容,即各方持份者可以公平參與;二是信任,即參與者須相信自己的意見能夠影響政府决策。

諮詢失靈用人唯親

經歷了今年七一40 萬人遊行的震撼,特區官員已視「包容」為畏途。只須稍為了解梁班子過去兩周的落區安排,主辦單位如何千方百計防止異見人士入場,便明白「公平參與」已不可行,而對大部分無法參與的市民,更無從「信任」政府會接納自己的意見。

即使個別局長真有虛心聆聽的良好意願,在特首誠信被廣泛質疑的格局下,根本無法建立有意義的公眾參與機制,政府防民之心愈重,市民敵意愈大,勢成惡性循環。簡而言之, 「諮詢失靈」是難以彌補的客觀事實。

梁班子為了充撑場面,自必會擴大諮詢架構,一如剛開始籌備的扶貧委員會和人口政策委員會,諸位局長的各類諮詢組織也不會例外。

以現時格局看,一是甘心襄助梁班子的有識之士難求(從司局長人選已可見一斑);二是問責官員講求安全系數,害怕有委員不賣賬而令諮詢架構失控(上月古諮會為 政府山評級便是一例);三是胡錦濤主席已明言要「培育年青政治人才」,故此現屆政府委任只紅不專的建制人士將會比上屆更多。最終結果是用人唯親,諮詢組織 若非政治花瓶,亦只會助長官員偏聽。

眼見時局凶險,稍有頭腦的問責官員都會設法自保:不二法門是蕭規曹隨,少做少錯,或找一些雷聲大、雨點小的政策讓全社會忙亂一番(例如寧願登記村屋僭建物也不執法制止丁權抄賣;寧推停車熄匙也不取締墨魚巴士),便於營造勇於任事的印象。

如此一來,梁振英「穩中求變」的政綱無貨可交,卻須不斷落區刺激民粹,以圖維持民望。期望愈高、失望愈大,形成一個累積民怨的循環。

到此一步,原本已裂痕重重的建制派有多少還願意綑綁上陣,甘冒壯烈犧牲之險?

即使在今天,三位司長中已有兩位開始婉委地跟梁振英劃清界線:林鄭月娥暗示不會與缺乏誠信的人共事,曾俊華明言特首委任副財政司長與他無關。

官員自保建制跳船司局長尚且如此,其他行政會議成員、建制派議員和商界支持者,對董建華在50萬人上街後十八個月落台的歷史記憶猶新,更明白胡錦濤在年底的中共十八大便會下 台,梁振英在中央的靠山可能不保。建制派心中難道沒有及時跳船的心理準備?這種跳船心態會否加速了「自我實現的預言」?

更有甚者,梁班子愈不穩, 「尋租」活動愈烈:願意繼續支持政府的既得利益者必然開出更高條件(鄉議局的取態是典型例子,大財團在幕後的開價則無從得知),結果公共政策被特殊利益騎劫,受害的自然是普羅大眾。

事至如今,所謂「要求特首詳細交代僭建問題」,只是建制中人過時的客套語言。根據已經公開的證據,即使行內的專業人士,也無法想像梁振英如何能圓謊。

單看一例:梁宅的發展商公開證實在賣樓前已僭建地庫和大閘,又故意在買賣合同上加入「即使有違法構築物也不得毀約」條款。梁振英親筆簽署合同,疑似把謊言隱 藏了12 年。再加上梁辦聲稱興建木花棚的時序與照片不符,剛?諾讓記者拍照便迅速拆掉玻璃棚等等,梁振英已走入自己鋪設的死胡同。

四環相扣舉步維艱

諮詢失靈、用人唯親、官員自保、建制跳船──四環相扣的惡性循環,源於特首失信於民,隨着司局長的醜聞發酵,只會愈演愈烈。如何為失信於民的特首善後?從特區的利益考慮(而非中央或西環的面子),可以有上、中、下三策。

上策是由梁振英以懇求港人寬恕的態度,坦承犯行,然後把是否留任特首的決定,交由市民公決。中策是梁振英在交代真相之後,公開表示自願跟隨立法會的表決來決定去留,然後由政府向立法會提出「信任特首動議」,能通過便留任,被否決便請辭。

無論是上、中兩策,若果市民在了解真相後同意他留任,或立法會有足夠的黨派願意把政治資本押注在他身上,梁班子便有望斬斷惡性循環的枷鎖,勉力向前。

當然,若果梁振英判定自己在上、中策的方案均無法過關,他唯有提早請辭。

最不光彩的下策是梁振英以「語言偽術」硬闖,藉中聯辦發動建制派為他護航,讓譴責動議和司法程序虛耗社會精力,同時大張旗鼓地推行民粹主張,浪費資源,把特區拖入四環相扣的死胡同。

從七一遊行所見,累積多年的社會矛盾日益激烈。無論政見如何,大家都希望改善民生的政策,能愈快實施愈好。

可惜好夢難圓,40 萬人的汗水是實實在在的憤怨,管治衰敗的惡性循環一旦形成,便非個人意志能夠轉移。與其把香港作賭注,倒不如忍痛止血。

朱熹演繹孔子的戒律: 「無信則雖生而無以自立,不若死之為安。故寧死而不失信於民,使民亦寧死不失信於我也。」特首梁振英能否在這關鍵時刻,不讓黨性掩蓋人性,作出常人應做的抉擇?

註:見1992 年聯合國地球峰會簽訂的《里約宣言》第十條

[原刊於《信報》2012年7月9日]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