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專欄 | December 12th, 2008 |

2008-12-12刊載於《信報》專業眼
金融海嘯席捲全球,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難免遭受沉重打擊,為此政府倉卒組成了經濟機遇委員會以謀對策。然而,近日社會上出現要求政府托樓市的聲音,理據是多國政府也作出了干預市場的舉動,香港政府也不應例外。繼二○○二年特區政府推出「托市九招」後,二○○八年再度出現要求政府托樓市救負資產的聲音!我們不禁要問,應托市,還是要讓其他市民有機會「買平樓」?


香港實行聯繫率,美元兌港元固定在一比七點八的水平,因此不能變動率以應對外圍經濟波動,而須透過本港整體市場價格變動來回應外圍轉變。
聯繫率下的必然調節
簡 單來說,當外圍經濟蓬勃增長帶動本港出口增加時,香港便能賺取較多外,港幣供應相應增加,刺激商品服務需求增長,形成通貨膨脹,因而削弱本港的競爭力, 導致經濟降溫。反之,當外圍經濟不景造成本港出口減少時,貨幣供應增長減慢,較少貨幣追逐商品及服務,便會產生通縮,生產成本因而降低,有助提升香港的競 爭力。香港聯繫率設計者John Greenwood在Hong Kong’s Link to the US Dollar一書中也認為,在經濟不景時,香港經濟的各個範疇必須全面降價以重建競爭力,特別是一些在本地提供的服務,如銀行、旅遊、地產和貿易服務等, 原因是不能通過降低率使外國客戶感受到減價的效果。
香 港在一九九八至二○○四年經歷了漫長的通縮期。理論上,香港各個經濟環節都會因應市場供求調節價格,調整完成後得以重拾競爭力。問題是在既得利益的游說 下,特區政府在二○○二年推出九項托樓市的措施,以至地產環節沒有完成浴火重生的過程。當香港的零售市場、資本市場和勞動市場大體上已因應通縮而調節,惟 獨是地產市場依然故我。結果在隨後幾年,本港物業價格仍然偏高,市民要用高於市場應有價格置業或租賃,提高了本港的營運成本。
由 於地產市場是香港的一個重要經濟環節,地產市場沒有完成價格調整,香港經濟也就沒有完成聯繫率制約下所需的內部調整,影響負面。瑞士諾桑管理學院二○○ 八年的《世界競爭力年報》指出,價格是香港的主要競爭弱點,主要原因是住宅和辦公室租金偏高;在五十五個經濟體系中,香港住宅和辦公室租金的世界競爭力排 名分別是五十三位和四十五位。由此可見,物業成本過高,已嚴重削弱了本港的競爭力。地產的價值因托市而畸形偏高,造成了巨大而不健康的財富傾斜,加劇了香 港的貧富懸殊。
最低工資彰顯經濟公義
政府的經濟政策不應只眼於個別經濟環節或企業,必須掌握聯繫率的宏觀特性,從長遠及全面的角度分析問題。香港是一個極為開放的經濟體系,必須完成周邊經濟環境衝擊引發的價格調整,才能重拾競爭力。
為 維護社會公平,政府更有必要為在職貧窮人士訂定最低工資。托樓市措施使本港的營運成本大大提高,以至一些企業為求生存,不斷向下轉移成本壓力,最後落在非 技術勞工身上,裁員減薪,加劇在職貧窮的問題。筆者雖然是競爭市場經濟的支持者,但在政府托樓市干預經濟調節在先的情況下,也支持立法訂立最低工資以彰顯 經濟公義。其實,地產大財團自二○○二年以來一直享用由普羅納稅人提供的免費午餐;相比之下,現時倡議的最低工資立法,只勉強算是免費早粥而已。
土地政策及多元經濟小組召集人
標籤:,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