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 4月21日 刊 《信報》專業眼
郭榮臻
公共專業聯盟
現今社會,很多人厭惡政治和政治人物,認為都是 污穢不 堪,採取敬而遠之的態度。對此我是同情的。但我堅信政治是社會得以正常運作的必需。人類社會複雜多元,包羅多種階級、信念 和利益; 沒有政 治活動,社會內不同界別人士便難以暢順溝通、解決分歧、凝聚共識、結集力量以進行有建設性的活動。
歷史清楚說明,「最健康」的政治活動建基於平民 百姓的日常生活。「民主」 是一個非常古老的概念,相對於林林總總的專制體制,是最「自然」的。若要讓民主充份發揮作 用,我們必須勇敢地讓它成為日常生活的有機組成部份。社會大眾透過公共參與,可以掌控政治這工具;沒有公眾參與政治活動, 政治勢將更容易被腐蝕和操控,走向專制獨裁。
民主早誕生於部落社會
作為一個業餘的政治愛好者,我所信服的是一 個相當簡單易明的民主理論。人類學家指出,人類最早的社會結構是「部落」。部落社會存在某種原始的民主形態。這些部落一樣有階級,包 括酋長、統領、小頭目、祭師、木匠、農民等,階級制度可以使管理指揮更為暢順。但面對關乎整個部落前途的重要決定時,所有 成員都可以參與圓桌會議,不分階級平等討論。部落酋長扮演現代董事會主席的角色,確保每個人都有機會發言。議決的結果基本上是集體決 定,反映多數人的意願。
這種社會組織形態適合規模較小的遊牧民族。農業 社會人 口漸多,部族組織形態漸不適合,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意見收集方法;在這種情況下,「決策者」專業化和代理人制度應運而生,決 策權力落在少數被揀選的人手中。
古代中國發展出歷史上最古老的農業社會之一,從 部落政治蛻變為皇權專制政府。這種管治模式經歷千百年後,隨著國家規模日漸龐大,人口膨脹,加上耕作技術、貨幣流通、語言溝通方面的 改進,歷代皇朝發展出結構精密的封建秩序,並建成版圖遼闊的大帝國。可是,直到現代,中國的政治形態基本上仍 停留在專制主義時期。
民主無分西方東方
絕對權力造就絕對腐 化,確是至理名言。古代 專制皇朝的興替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領導者的質素。中國朝代的更迭往往是急暴動盪的,新統治者以武力推翻舊皇朝。這種改朝換代的方式十分 血腥,對社會文明發展造成嚴重的破壞,是效率很低的變革方式。西方經歷黑暗的中古時代後,印刷術和大眾傳媒日趨普及,現代科技滲透到 生活的各個層面,使市民群眾再度可以參與國家事務。後來的工業革命、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等,賦予人民更大權力。回歸「民主」的 歷史潮流不可抗拒,日新月異的科技點燃了人民最「自然」的訴求,那就是「民主」。現代人再次像他們的部落祖先那樣圍坐在一起,平 等地就重大事情作出討論及決議,專制政體變得不合時宜,逐步退出歷史舞台。當然,有關制度並非絕對「民主」,還需要立法會議員和議會 代表代議; 然而, 整個權力架構變得多元化,制度確保權力得以和平過渡,也可以讓人民行使選擇及監察領袖的權力。
據此推論,「民主」的理念並非西方的發明,而 是源於人類天然本能,只是西方的科技促使它重新發榮滋長。既然西方科技的黎明源自東方,那麼民主的種子早該在東方萌芽了!故此,有關 「民主是西方的發明、不適用於東方」的說法,簡直是一派胡言。
還有一種意見認為,中國實行專制政體已有數千 年,即 使現代科技日新月異也不可能輕易予以推翻。但隨著二十世紀資訊科技革命,電腦和互聯網日趨普及,現代科技為平民百姓「充權」進而促進 民主的效果愈見明顯。近日互聯網供應商Google就內地政府加強對互聯網的審查及控制的不滿及抗爭,反證了北京當局擔心資訊流通會 加快民主的步伐。
參與政治是最自然不過及符合人性的事,因人 對民主的渴求是與生俱來的,而民主生活方式在工作以至日常生活中都是不可或缺的。所以,當看到政務司司長唐英年日前公佈的政改方案,功能界別議席不減反增,市民要求的普選時間表與取 消功能組別卻無影無蹤,民主無期,我們能忍受嗎?
Comments are closed.